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   2021-12-22 16:46:46   来源: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编辑:王益璠

  一、遗址概况

  凤阳明中都遗址位于淮河南岸,是明初朱元璋称帝后在家乡营建的都城,但未能完工即遭废弃。城址由三重城郭构成,最内为宫城,次为禁垣,外为郭城。2013年,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名单。其后在2014-2017年,连续对宫城及禁垣范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2015年开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与山东大学、故宫博物院合作,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在明中都开展连续性考古发掘,至2019年陆续完成了承天门、外金水桥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对明中都宫城的整体布局、多个单体建筑形制、建筑工艺和营造过程都有了深入了解,获得较多新的认识。2020-2021年的考古工作则主要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明中都前朝宫殿区进行连续的考古发掘,同时为配合保护展示项目对涂山门遗址也开展了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

图一  明中都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jpg

图一  明中都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二、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

  2020-2021年度的考古工作既是为配合明中都遗址公园的方案设计、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又是紧紧围绕学术目标开展的连续性考古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规范实施。同时根据遗址的特点,在发掘上遵循“最小面积”、“最少破坏”、“展示优先”三个原则,采用探方、探沟结合法进行发掘,力争以最小面积获取最多信息并兼顾遗址下一步的展示利用。坚持“布局”、“规制”、“工艺”、“过程”四方面学术目标,以学术目标引领,推进考古工作深入、细致。发掘采取田野考古、数字考古、科技考古三位一体的考古方法,努力践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RTK测量、航拍、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等手段常态化。2019年以来,明中都遗址启用了发掘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达到了大遗址发掘一张图的目标。发掘还根据科技检测计划比较系统地采集砖、瓦、石、木等建筑材料,为用科技手段解答明中都建筑材料的来源、技术工艺特点等问题提供了可能。发掘还吸收先进工作经验,明确人员的责任分工,每周一次晚间研讨发掘现象,对发掘出的遗迹及时采取覆盖、加固等保护措施,发掘出土遗物、发掘资料、文件等及时入库归档,科学管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保证发掘现场、考古驻地的人员、财产和文物安全。

图二  明中都宫殿区建筑遗址分布示意图.jpg

图二  明中都宫殿区建筑遗址分布示意图

  三、发掘过程

  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坚持计划先行,在每年发掘申报阶段便制作了年度发掘计划,发掘工作遵循计划进行。2020年度明中都遗址发掘从4月开始,一是针对2019年发现的宫墙,向西用探沟揭露,目的是要确定宫墙上是否还有门以及宫墙在拐点在何位置,是否有建筑等设施;二是针对前殿顶部发掘,揭露前殿的明初磉墩分布及前殿与中间廊的连接关系,探明清代官学建筑的布局和结构。2021年度发掘从6月开始,发掘了涂山门遗址,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了涂山门城台及城墙的地上、地下结构。10月份开始集中对后殿西侧连廊等建筑布局进行揭露发掘,对疑点部位进行局部解剖。

图三  明中都宫殿区主体建筑布局图.jpg

图三  明中都宫殿区主体建筑布局图

  四、重要遗迹

  1.宫殿遗址发掘2020年主要对前朝区宫殿的前后主体殿继续进行发掘,在台基上发现了排列整齐的磉墩,磉墩为一层石片一层土夯筑而成。后殿发现东西、南北各5排磉墩,确定殿址的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布局。前殿则发现东西四列,南北三排磉墩,其中西北、西南两个磉墩属于四联式磉墩,南、北两排的其他磉墩和西端中间磉墩为二联式磉墩,依磉墩分布亦可复原出前殿也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布局。前后殿之间以穿廊连接,从西半部暴露的两列磉墩看,穿廊应为面阔三间的结构,目前穿廊的进深间数还不能确定。发掘在后殿北侧约23米处发现宫墙和宫门,通过对宫墙的解剖发掘,确定其为后宫的前垣墙。发掘还在前朝宫殿顶部发现清代长方形院落及房址,与文献记载中的清代县学学宫相吻合。

图四  后殿明初夯土内磉墩.jpg

图四  后殿明初夯土内磉墩

  从平面和部分破坏面观察,前殿的夯土台基的中心有一座纯黄土筑造的夯土台,位于前殿正中偏后处,正是宫殿内放龙椅的位置,而且也是宫城的几何中心所在。通过揭露发现,宫殿基址在有殿址部位的夯土是外圈套内圈的结构,殿址之外的夯土则是分块夯筑的,此种做法不仅体现出夯土工序的先后,还反映出因承重的区别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了不同土质和不同夯法。

图五  内圈夯土西边界.jpg

图五  内圈夯土西边界

  2021年对后殿西侧连廊等建筑基址进行发掘,基本了解到了其布局和开间结构。本次发掘发现磉墩22个,其中东西向夯土台面上19个,呈九排、二列分布。南北向夯土台面4个,呈二排、二列分布。从其磉礅的规模来推算建筑形制与开间,结合北京故宫对应位置几乎相同的建筑布局,推测该处的建筑有崇楼1座,门房1座,连廊3段。连廊的夯土基座宽度窄于门房和崇楼的夯土基座。夯土基座南面高出明初地面1.5米,北侧则与明初地面近平。

1.jpg

图六  后殿西侧连廊及附属建筑布局推想图

  崇楼平面呈正方形,存有4个边长4.4米的正方形磉礅,每处磉礅中心间距约8米。崇楼的南侧为连廊,现只揭露其4处磉礅,皆呈边长均为2米的正方形。

  门房所在处发现二排四列磉礅,从磉墩尺寸上看,其东北、西北两处磉墩较大,略呈方形,北部中间两个磉墩则呈长方形,按古建筑一般稍间宽度最小的规律,推测东北、西北两个磉墩为四联式磉墩,北部中间两个磉墩为二联式磉墩。南部四个磉墩亦以两边的磉墩更大,四个磉墩的南北长度均超过了一排石础所需磉墩的尺寸,考虑到磉墩南边是砖砌的台基包边,石础可以靠南侧摆放,因此推测南边四个磉墩与北侧相同,也是两边的为四联式磉墩,中间两个为二联式磉墩。据此推测门房的建筑开间结构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门房与崇楼之间的连廊可见两排三列的独立磉墩,而门房两侧的四个磉墩各突出一个拐角,应是两侧连廊的磉墩与门房磉墩连在一起同时修筑导致的现象。故推测门房与崇楼之间的连廊实际应有四排磉墩,其建筑的开间结构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崇楼南侧为南北向连廊,只揭露出两排、两列磉墩,可知其进深也为一间。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256.png

  本次发掘的明初夯土台基位于前朝宫殿的西北角,为后殿西侧连廊所在处,从平面和部分破坏面观察,连廊的夯土台基为分段夯筑。连廊总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自后殿中部向西,与旁边的一座附属建筑相接,该附属建筑的位置和结构均类似于北京故宫中的后右门,此段连廊台基及磉墩已于2019年发掘揭露。第二段则是自附属建筑西侧向西至西北拐角处,与拐角一座建筑相邻,该拐角建筑的基础可见四个方形的磉墩,似为一处角楼,与北京故宫保和殿西廊庑拐角的崇楼位置正相对应。第三段连廊则是从该拐角建筑向南,延伸出发掘区。

  2.涂山门遗址发掘

图十  涂山门及城墙地上、地下部分布局、结构示意图.jpg

图十  涂山门及城墙地上、地下部分布局、结构示意图


  涂山门遗址共清理遗迹7处。其中水闸1座,为近现代遗迹,灰坑3处,均为清代遗迹;明代遗迹有涂山门城台、城墙、马道。涂山门城台呈南北向长方形,与中轴线平行,约为磁北方向9°。城台为内夯土外包砖结构。城台建造于先建好的平台基座之上,基座之下开挖有满堂红基槽。城台北侧连接马道,马道呈东西向,贴城台北壁拾级而上。马道亦为夯土包砖结构,其下同样有平台基座和基槽。城台南侧于城台和原郭城土城墙之间,建造砖墙连接,砖墙下亦有平台基座和基槽。由于现代沟渠破坏,马道北侧如何与原郭城土墙向连接暂时还无法探明。


图十一 涂山门门洞残迹.jpg

图十一 涂山门门洞残迹

  涂山门为单门洞城门。门洞居中,位于两个墩台之间,遭严重损毁。其门洞部位在历史上曾遭到人为破坏或水流冲蚀,使其门洞部位保存的明代部分已远远低于两侧城台底部夯土,高差约0.4-0.65米。仅在门洞处南北两侧发现的夯土平面上见到砖石压痕,从而推断两侧的夯土面实为城门两壁的包砖的起建面。依据其他城门的相关发现,以及城台包砖厚度推测,门洞的原始宽度可能为5.1米左右。

  依城台夯土芯外围的包砖实计,涂山门城台底部南北宽约39.5米,东西进深约等于或略超过23米。城台为内夯土芯外包砖的结构,从揭露的南、北城台夯土边缘残留的遗迹现象来看,城台包砖宽约3.4-3.6米,平均宽度在3.5米左右。

  涂山门为单马道形制,在城台北侧发现马道夯土芯与其北侧包砖,夯土芯南北宽约3.75-3.95米,包砖宽约1.8-2米。马道整体宽度约5.75 米,向西应与城台及城墙相接。

图十二 北墩台北面夯土(夹紝木).jpg

图十二 北墩台北面夯土(夹紝木)

  城台两侧连接有城墙,即应为“外郭”墙。城墙遭扒拆更为严重,仅在城台南侧发现向南的夯土以及城墙基槽,基槽宽约7.8米,深约0.5米,从南侧城墙与南城台残存接口的发现可知,城墙两侧应为砖砌,砌筑方法不明,中部用夯土作芯,以黄土为主,城墙夯土芯已被破坏,残宽约1.8米,残存厚度为40厘米,共3层,其中顶层被破坏,残存夯土芯顶部窄底部宽,每层厚约10厘米-15厘米,皆为纯黄色素土素夯。

图十三 涂山门北侧马道夯土芯.jpg

图十三 涂山门北侧马道夯土芯

  五、重要遗物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530.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539.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549.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556.png

  六、发掘现场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648.png

  七、典型探方地层剖面


微信截图_20211222160725.png


  八、数字化平台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042.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111.png


  九、发掘总记录与发掘日记节选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235.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235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241.png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241

微信截图_20211222161247.png  

九、附件

  (一)2020年考古发掘执照

图片3.png


  (二)2021年考古发掘执照

图片4.png

  主持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作单位:故宫博物院、凤阳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王志

  参与发掘人员:吴伟、宁霄、李军、童德林、许国平,孙本涛、夏帅、朱江、李红伟、刘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