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   2021-12-22 16:46:41   来源: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编辑:王益璠

 凤阳明中都遗址位于淮河南岸,是明初朱元璋称帝后在家乡营建的都城。城址由三重城郭构成,最内为宫城,次为禁垣,外为中都郭城。2013年,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名单。2015年开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与山东大学、故宫博物院合作,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在明中都进行了连续性考古发掘。至2019年陆续完成了承天门、外金水桥、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现已对明中都宫城的整体布局、多个单体建筑形制、建筑工艺和营造过程都有了深入了解,获得较多新的认识。

  2020-2021年度在前期的考古工作基础上继续对前朝宫殿区进行发掘。随着逐年拓展发掘,前朝宫殿的形制结构至此已逐渐明晰,发掘揭示出前朝宫殿主殿的基本布局和殿址边缘的须弥座台边的走向。前朝宫殿的主殿由前后殿与中间的穿廊构成,后殿旁侧有连廊和附属建筑连接。

  2020年主要对前后主体殿进行发掘,在宫殿台基上发现排列整齐的磉墩,磉墩为一层石片一层土夯筑而成。后殿发现东西、南北各5排磉墩,确定殿址的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布局。前殿则发现东西四列,南北三排磉墩,其中西北、西南两个磉墩属于四联式磉墩,南、北两排的其他磉墩和西端中间磉墩为二联式磉墩,依磉墩分布亦可复原出前殿也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布局。在前殿正中偏后处发现纯黄土台,该土台的修建早于周边夯土,且位于整个宫城的几何中心上。前后殿之间以穿廊连接,从西半部暴露的两列磉墩看,穿廊应为面阔三间、进深七间的结构。发掘在后殿北侧约23米处发现宫墙和宫门,通过对宫墙的解剖发掘,确定其为后宫的前垣墙。2021年对后殿西侧连廊等建筑基址进行发掘,基本明确了其布局和开间结构。从磉礅的分布和规模推测,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与北京故宫对应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近,推测该处的建筑有崇楼1座,门房1座,连廊3段。连廊的夯土基座宽度窄于门房和崇楼的夯土基座。夯土基座南面高出明初地面1.5米,北侧则与明初地面近平。

  发掘还揭示出了清代官学建筑的基本布局,根据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一说康熙二十三年)迁凤阳县学至宫城内,就坐落在明代前朝宫殿基址上。发掘主要揭露了县学基址的西半部,显示县学为南北向长方形院落结构,有不断向南增扩建现象。该县学共已发现了五组建筑,与文献中的县学建筑及维修、扩建的记载基本吻合。

  宫殿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以明初的砖、瓦、石建筑构件为主,以及明代中晚期的及清代的瓷片、铜钱、铁器等。

  经过2020-2021年度发掘,明中都宫城前朝宫殿的主体布局已然清晰,宫殿台基的建筑工艺、技术和营造过程也得到较深入的认识。发掘首次明确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宫殿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对于其宫殿形态的猜测和疑惑。前朝宫殿区主殿为前后殿加穿廊的结构与宋元时期的宫殿建筑较为相似,而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与北京故宫则十分相似,体现其为由宋元向明清过渡转型的形态,从实物上映证了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地位。发掘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应是前殿龙椅放置的位置,既是宫城的几何中心,又早于殿址其他部位建设,对研究都城的营建理念、设计思想和营建次序有着重要价值。发掘还从微观层面上研究明中都城罢建时的建筑状态提供了依据,对明中都的罢建原因探讨有重要帮助。官学建筑与衙署建筑等大多都是官式建筑的代表,有着严谨的等级区分和布局规范。发掘发现的清代凤阳县学基址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清楚、营建和翻修过程清晰可辨,是清代县一级官学立体、动态的呈现,对建筑史研究也有着重要价值。

附件

(一)2020年考古发掘执照

图片1.png


(二)2021年考古发掘执照

图片2.png


  合作单位:故宫博物院、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主持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王志

  参与发掘人员:吴伟、宁霄、李军、童德林、许国平,夏帅、孙本涛、朱江、李红伟、刘欣


图一  明中都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jpg

图一 明中都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二  明中都宫殿区建筑遗址分布示意图.jpg

图二  明中都宫殿区建筑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三  明中都宫殿区主体建筑布局图.jpg

图三  明中都宫殿区主体建筑布局图

图四  后殿明初夯土内磉墩.jpg

图四  后殿明初夯土内磉墩

图五  灰坑打破磉礅局部剖面.jpg

图五  灰坑打破磉礅局部剖面


图六  内圈夯土西边界.jpg

图六 内圈夯土西边界


图七  前殿大石础.jpg

图七 前殿大石础

图八  明代滴水.jpg

图八  明代滴水

图九  明代滴水.jpg

图九  明代滴水

微信图片_20211223185301.jpg

图十  后殿西侧连廊及附属建筑布局推想图


图十一  建筑台基转角处.jpg

图十一 建筑台基转角处

图十二  TW05N12 台基包墙基槽(镜北).JPG

图十二  TW05N12 台基包墙基槽(镜北)

图十三  TW04N13 台基包墙基槽(镜西).JPG

图十三  TW04N13 台基包墙基槽(镜西)


图十四  明代石栏板 (2).JPG

图十四 明代石栏板 (2)


图十五  明代石栏板.JPG

图十五 明代石栏板

图十六  明代石栏板.JPG

图十六  明代石栏板

图十七  明代抱鼓石与残断石栏板.JPG

图十七  明代抱鼓石与残断石栏板

图十八  后殿连廊区发掘现场(镜西北).jpg

图十八  后殿连廊区发掘现场(镜西北)

图十九  连廊区发掘现场(镜东北).jpg

图十九  连廊区发掘现场(镜东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