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 2024-02-26 18:10
  • 来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作者: 金婴

  官山墓葬位于明光市涧溪镇西北6.3公里,在当地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时发现。2023年6月至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图1)

  一、发掘方法

  因本次发掘对象均为墓葬,故并未采用探方发掘法,而是以勘探框定的墓葬范围为基础,在地表上整体框出一个较墓室更大的范围并向下清理,在清理20~30厘米后刮面以寻找明确的墓室范围,确定墓室范围后再整体向下清理。针对面积较大或较复杂的墓葬,采取二分之一解剖发掘的方式进行清理(图2)。在清理到墓底且随葬品全部暴露时,整体拍照并绘图,最终待器物完全提取后,拍摄完工照。

  二、发掘成果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2座,其中砖室墓13座,竖穴土坑墓29座。砖室墓年代多为东汉,竖穴土坑墓按照时代又可以分为汉代墓葬和宋、金、明墓葬两类,其中汉代竖穴土坑墓23座,宋、金、明竖穴土坑墓6座。本次发掘出土随葬品种类繁多,具体有陶盆(甑)、陶罐、陶壶、陶鼎、釉陶瓿、釉陶壶、釉陶钵、铜洗、铜鋞、铜铃、铜环、铜镜、铜镜刷、铜带钩、铜印、铜弩机、铜矛、铜钱(含压胜钱)、铜镦、铜格铜首铁剑、铁矛、铁削、漆盘、砥石、石璧、石蝉、石塞、玻璃耳珰等(图3)。其中,M7尤为值得关注,该墓为竖穴土坑墓,长3.94、宽3.2、深0.6米,墓葬规模在本次发掘中为最大,保留有木制单棺,棺木摆放呈东西向,棺首向东朝向官山。出土随葬品共计35件,数量、种类最多,其中包括一枚龟纽铜印,印文“朱当”(图4)。

  三、发掘意义

  明光市官山墓葬群的发掘对丰富淮河流域及女山湖地区古代先民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客观的学术依据,为构建淮河流域汉墓及宋金明墓葬的考古学发展序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外,墓葬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石璧与铜镜的组合使用对汉代名物学的考证及汉代礼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整理与展陈

  为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本次发掘的初步成果,提高公众参与度、拓展广大群众对考古发掘的科学认知,我们会同明光市博物馆在2024年1月31日举办了《嘉山印记——明光考古成果展》(图5)。期冀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坚定文化自信。

图1 发掘地位置示意图.png

  图1 发掘地位置示意图

图2 二分之一解剖法了解墓葬结构(以M12为例).png

  图2 二分之一解剖法了解墓葬结构(以M12为例)

图3 出土文物精选.png

  图3 出土文物精选

图4 M7出土龟纽铜印及印文.jpg

  图4 M7出土龟纽铜印及印文

图5 整理与展陈.png

  图5 整理与展陈

编辑: 蔡梦乔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