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文化活动举行
清明祭英烈 赓续爱国情
  梨花风起正清明,慎终追远寄哀思。连日来,我省各地有序扎实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聆听烈士事迹、为烈士英名墙描红等多种形式的缅怀活动,表达对...[详 细]
长三角铁路2025年清明小长假运输启动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4月3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铁集团)获悉,铁路清明小长假运输今日(4月3日)启动,长三角铁路当...[详 细]
黄梅传真情,四季有戏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在中国戏曲史上,戏曲家们也会利用清明节气的传统习俗,编排上演一出出精彩大戏,在“气清景明”的节气中“祭之以礼”...[详 细]
清明节文化
  
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植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传统,涌现出了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植树以清明时节为最佳,此时气候温暖,春雨飞洒,利于树苗成活。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吃青团。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完善服务 办好居民“身后事”
  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殡葬改革决策部署,以“逝有所安”为目标,推动殡葬事业向绿色、生态、惠民方向转型升级。全省将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构建起以公益性为主体、经营性为补充、节地生态为...[详 细]
中安时评:文明祭扫,让思念与青山共清明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复苏。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已与当下的生态...[详 细]
合肥举行2025年清明生态安葬活动
  山川作祭坛,草木为香烛。3月28日,合肥市2025年清明生态安葬活动在小蜀山陵园举行,家属们通过一场简约而庄重的仪式,送别66名逝者回归自然。   追思仪式以“春归·水墨间”为主题,现场布置运用水墨意境...[详 细]

武警官兵清明祭英烈

长三角铁路2025年清明小长假运输方案出台

  
中安在线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