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安庆财经

中安在线   2021-07-07 09:53:08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汪秀兵 童斌   编辑:贾良月

  赴宿松县柳坪乡赏绿涛万顷的“竹海”,去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林间看成群结队的山羊,到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养生……近年来,安庆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道路。

0856146505498691_new.jpg

大观区沙漠洲林场技术人员指导林农在林间种植中草药。记者 黄有安 摄

  “养”出好产业

  大别山腹地、皖鄂交界的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山清水秀,生态怡人。该村和平组坐落在虎形山脚下,山上生长着野生的五倍子、桔梗、淡竹叶、夏枯草、车钱草、野菊花。6月18日清晨,脱贫户赵福情将山羊放到山上,吃这些天然的中草药,下午天黑时,他再把山羊赶回山腰间的圈舍。

  山羊每天来回走十几里的山路,肉质紧实。同时,中草药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增强羊的免疫力,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可以被羊体吸收,无形中增加了羊肉的品质,使其肉质更加鲜美。

  “山羊吃的是野草,喝的是山泉水。山羊肉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赵福情说,今年,他有一个想法,就是牵头成立一家养羊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加入生态养羊队伍,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同样,怀宁县茶岭镇泉合村青年马宜飞返乡创业,林下养殖黑羽乌鸡,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

  出生于1989年的马宜飞,从电视节目上看到养殖黑羽乌鸡市场前景好,几经思索后,便决定创业。

  在前往湖南实地考察后,马宜飞订购了10000只鸡苗运回老家。在镇村干部和乡亲们的帮助下,马宜飞成立了宜飞家庭农场,利用闲置山场,在林下进行围网养殖,开启了创业之路。

  “鸡汤胜甲鱼,养伤赛白鸽,养颜如珍珠……”说起自己养殖的黑羽乌鸡,不善言辞的马宜飞,有说不完的话。据了解,黑羽乌鸡具有黑羽、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等特点,蛋壳呈绿色,又称“五黑一绿”鸡,它的营养成分比家鸡高出3至6倍。

  鸡主要是在林下草丛觅食,辅以玉米、青菜等。马宜飞还经常给鸡喂食大蒜子。他说:“一是鸡喜欢吃,二是喂食大蒜,可以杀菌、防瘟疫。”

  由于林下散养,鸡的运动量大,肉质紧实,除了本地,黑羽乌鸡还远销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

  如今,马宜飞的家庭农场成了当地的产业基地,周边有20个脱贫户入股,共同养殖,一起致富。

  2018年6月,位于泊湖之滨的太湖县田祥嘴村,将800只小鹅赶进了青梅园和瓜蒌地里养殖。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效果奇好,鹅群所到之处草光光,简直就是移动的“除草机”。70天后成鹅上市销售,纯利达26元/只。尝到甜头后,村里决定扩大养殖规模,走“种养结合”路子,新建养殖大棚660平方米,养殖草鹅、番鸭6000多羽。2019年,组织村干部和种养大户先后到阜阳、芜湖、合肥等地考察大白鹅孵化厂、加工厂和交易市场,再次扩大规模,新发展瓜蒌50亩、新建养殖棚2200平方米。如今田祥嘴村林下养鹅3万多只,年创利22万多元。

  “种”出好“钱”景

  夏季,桐城市新渡镇“四季果园”里,一颗颗诱人的李子压弯了枝头,散发着果香。

  果园的主人严永志是个有志打造“生态农业”的青年。他投资2700万元,在新渡镇承包闲置山场2400亩,种植油茶、花卉、苗木、经果林等,并建成粮食烘干、仓储、粮油加工为一体的配套企业。其中400亩“四季果园”里,主要种植樱桃、桑椹、蟠桃、园黄梨、猕猴桃、石榴、蓝莓、西瓜等8个品种,打造“四季有瓜果、山野有美景”的观光、休闲农业。严永志算了一笔账,仅2760颗李子树,这一季就有10万元收入。

  在岳西县白帽镇土桥村,村“两委”围绕“山上油茶山下花”的发展思路,培育特色农业,开展多种经营,打造“五园经济”(油茶园、玫瑰园、丹参园、绿化苗培育园、药材种苗培育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该村党支部书记孟刚说,沿河两岸,远处的山坡缓地是百亩桃园,桃园基地每年直接带动60户脱贫户务工,增加收入,产品销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近处的田野里是150亩苗木园,园中栽有红叶石楠、红花玉兰、栀子、桂花、海棠等50余种苗木。村公司还成立了专业的绿化工程队,苗木销售及绿化工程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近100万元,带动村民近百人就业。

  在白帽镇余河村,有百亩桑园和两个偌大的养蚕大棚。家庭农场负责人祝松年说,这里以前一片荒芜,杂草丛生。余河村将此处作为“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基地,引导村民开荒,发展养蚕产业。祝松年表示,养蚕效益可观,赶上丰收年,每亩桑田能创收1万元以上,如今该项目已带动75户脱贫户增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炎炎夏日,满山翠绿。6月21日上午,记者在白帽镇朱查村看到,原本长满茅草的山场栽满了香榧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这里曾是一片长满茅草的荒山,秋冬季节极易引发火灾,曾一度成为朱查村的生态之痛。”朱查村党支部书记黄卫明说,目前,朱查村境内共栽种香榧苗60000余株,成活率达99%。

  “五年内将所有流转的山场、田地都栽插香榧苗,并完成林间道路、防火带建设。届时,香榧基地将按每年总收入的5%给农户分红,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预计数年后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同时,种植香榧还能涵养水土、保护生态,发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黄卫明介绍。

  在白帽镇南庄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山场、洼地遍栽油茶。南庄村通过“三变改革”,与一家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高标准油茶基地,建立了“村集体+公司+农户”的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并取得初步成效。

  “游”出好生活

  看过电影《卧虎藏龙》的人,一定会对片中那片绿涛万顷、壮阔如海、美到令人心醉的竹海印象深刻。这样的竹海,宿松县柳坪乡也有。柳坪乡位于该县西北角,境内群山起伏,有连绵数十里的万亩竹海和万亩松杉杂木。汽车驶入柳坪乡境内,你会看到片片竹林连绵成海,层层叠叠,犹如一幅铺开的翠竹画卷。在成片竹海和茶山怀抱中,柳坪乡正在推进以竹海文化和旅游休闲为主题的竹海特色小镇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6月20日,记者走进柳坪乡,体验了一番具有竹海茶乡特色的乡村游。

  柳坪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打响了“茶乡竹海”这一生态品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周边30多家农家乐从中“吸金”数百万元。并且,当地利用毛竹,兴建竹丝厂、竹炭场,直接带动数百名群众就业,实现增收。

  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态各异的山石、秀美曲折的溪涧、跌宕多姿的瀑布、色彩斑斓的森林……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越来越多的游人走进岳西县森林氧吧,尽享森林之旅的惬意。

  近年来,岳西县先后建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妙道山、石关避暑山庄等森林旅游示范点,以森林生态、森林景观、森林文化为依托,开发森林旅游模式,吸引众多游客饱尝大自然原生态之美,特别是依托自然和森林景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农家乐。

  近年,潜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旅游服务活动。该市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打造康体养生、“洗肺清肺”旅游产品,已建成板仓自然保护区、陌上海心谷万亩竹海、魔幻森林、山谷流泉研学等养生、休闲基地。天柱山养生旅游已成为安徽省一条重要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着来自国外的数万名游客。

  去年,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潜山市增添又一“国字号”生态名片。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规划为引领,编制完成《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天柱山森林康养基地工作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建成进山旅游公路21公里,森林旅游体验通道20公里,运营两条登山索道,改造升级登山步道、休息亭、公共标识符号,提升服务功能。采取“公园+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超3万人,康养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特色日益彰显。

  “走”出富民路

  近年来,安庆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强化“护绿、增绿和管绿”责任的同时,做好“用绿和活绿”文章,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走出一条水清岸绿、生态富民的绿色和谐发展之路。

  市林业局技术员何川介绍,安庆市坚持规划引领,打造高效林业基地,出台《安庆市林长制实施规划》和《安庆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860亿元,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林下经济基地种植、养殖面积达到78万亩。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木本油料基地96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47万亩、竹林44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0.5万亩,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覆盖面积232万亩。

  高效林业基地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怀宁县蓝莓产业从“无中生有”到“蓝莓之乡”,蓝莓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绿了荒野、富了百姓、美了乡村。

  为培育市场主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安庆市坚持以林长制规划为统领,以落实林长制任务清单为目标,着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品牌、组织一批特色林产品参展,实现林业增绿增效。全市现有林业经营主体2366个,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70家、市级98家。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7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69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33家。今年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7个,总数达到18个。

  目前,安庆市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林业示范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林业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42.6万户群众受益。(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童斌)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