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安庆人文

——谢宗安先生其人其书略论

中安在线   2021-01-25 16:50:06   来源:安庆作家协会    作者:汪德平   编辑:贾良月

  由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相对滞后,已故台湾著名书法家谢宗安先生的书法艺术在祖国大陆并不广为人知,但先生的书法艺术在东南亚一带以及韩国、日本却备受推崇,声誉极高,学书者无不以拜其门下者为荣,故其弟子众多,三干桃李,绝非虚妄之言。著名台湾学者王恺和先生在跋谢宗安先生书法集中云:“宋贤黄山谷云: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俯仰今古。在绵绵历史中,与林林书坛上,能合乎此者,实罕其人。而余独于今之书家磊翁谢宗安君之书,若有契焉。”

  纵观其所作各种书体,篆则取于古朴,故在大篆上致力最深,而于石鼓文又间以《天发神谶》禅国寺诸笔意,益见刚劲恣肆,隶则取于浑厚,复渗入碑体各法,名曰:分隶合体书,沉雄静穆,生面别开,真书以北朝为宗。其结体行墨,多得自《石门铭》、《高灵庙》与云峰山诸刻,萧散闲逸,境界邈远。至于行草书,措画本石鼓,行气于《石门铭》之错落参差,更益以《石门颂》之奇纵,如长江大河,有一泻千里之势,是其自号曰:三石道人者有自来矣。昔人论杜少陵诗,以为无一字没来历,余于谢君之书亦以为无一书没来历也。王先生既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书法名家,他对谢宗安秉承传统,又自开生面的书法艺术推崇褒奖,是出自对艺术的崇敬与真诚,而非乡愿之谀词(王先生为安徽桐城人)。

  谢宗安,字钟广,晚号三石道人,别署磊翁,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生于一九零七年,一九九七年仙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一岁。先生诞于一个书香之家,父国恩公为清贡元,通晓经史,雅擅诗文兼治翰墨,先生幼受家训,耳濡目染,颖悟异常,总角始习书而终生乐此不倦,十五岁入弘毅学舍,受业于著名经学大师姚永朴、陈朝爵等门下,熟研经史,治古文诗词,课暇则广临汉魏诸碑,尤长于榜书。一次偶获缶翁所临石鼓文四屏,倾慕不已,不觉称奇,遂兼习之。十八岁插班入安徽第七师范学堂,二十四岁任事于安庆,斯时其书名已著,乡人许世英极称赞之,四十五岁仍孑然一身,漂泊无所,并取道香港后抵台北。抵台后,生活安定,又重拾笔砚,染翰自遣,尝与李超哉、马寿华、王恺和、王壮为等先生唱和,并共同发起筹组中国书法学会。后又与同道马绍文、高拜石、尤光先、陈其铨、邓济荣、施孟宏、石叔明等七人成立八俦书会。

  先生六十八岁退休后,始有大量的时间沉潜对书艺的研究,勤奋创作不辍,佳作迭出,收获甚丰,慕名求书、拜师者络绎不绝。为满足学书者的心愿,贡献余热,先生遂开馆课徒,颜其斋曰:敢览斋。间也应邀在机关开书法讲座,其教学始终坚持以立德修身为本,强调人品须与艺品合一,裁成善诱,一时从游者数千人之众。壬申之冬,先生毅然将其一手培植之敢览斋成员扩大,创立为中华书道学会。中华书道学会的成立,标明台湾书法研究已有了较为规范的组织。她为弘扬传统伦理之文化,展开书道之研习,扩大对外交流架设了理性的桥梁。

  先生为人刚直不阿,平日律己甚严,而视门生则如亲子弟,惟遇弟子有重大过误时,辄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不稍假借。古语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受人以姑息。”先生有焉,故而其弟子均多爱其亲切温和,复敬其威严耿直,真可谓经师而兼人师者矣。先生晚年不仅肆力于对书法的研究,更用心着力于对书法艺术的教育与传播,功绩卓著,享誉两岸及海外,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出,均载誉而归。其书艺不特在两岸,即便在邻邦日、韩、新、马等国,亦莫不受人钦敬矣,曩者韩邦举办全国美展,先生被礼聘为主审委员,凡遇众评委相持不下者,均由先生一言决之,若非先生之道德文章为彼邦艺林所推尊悦服,焉以如此?一九九三年中华书道会又应邀赴北京举办谢宗安书法展。这次在中国画研究院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均为先生八十之后的书作,作品老辣沉雄,韵味独具,深受观众好评,国内各大媒体均作了报道。

  先生的人品书品既高,且热心于公益事业。一九九三年,先生借展览之机,前往故乡省亲,路遇安庆时,耆旧设宴欢迎,席间众议欲开发天柱山一事,欲请先生作书摩崖刻石,以为观光之助,先生遂无条件应允。返台后,先生即潜心创作,定内容、择书体,并以汉魏合体书成杜甫秋兴八首数十纸,精心挑选十二屏,字方约七八寸,字体波磔横生,沉雄简古,极富金石味,想先生以近九秩之高龄,竟作如此擘窠榜书,可谓古来罕见,而先生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悠悠桑梓之情亦可窥一斑。

  察观先生书法,用笔以中锋为主,多率取逆入平出。主张“重骨轻姿”,强调“宁倔勿巧”,故先生之书有敦厚大气之象。所临石鼓文以缶翁为体,掺以《天发神谶》和魏碑笔意,盖显奇倔而饶金石味。八分隶书则出入《石门颂》和《高灵庙》诸刻,成体最早,于《华山庙》和《石门颂》着力最勤,因而笔力矫健,气势磅礴,令观者动容,时人号称“谢体”。真书以北朝碑版为主,于郑道昭诸刻及《石门铭》等圆笔魏碑用心致力,开张奇肆,锋芒尽韬。致于行草书,中岁以前染指于二王一路的《兰亭》、《圣教》,然终因性不协,废然改图,乃撷取《石鼓文》之劲涩,《石门颂》之开张,益以《石门铭》之错落,运会己意,始渐蜕成自家面目:雄放自然,矫健畅达,风格独特,为志此段陶铸之艰辛历程,因自号为“三石道人”、“磊翁”。晚年更将汉魏分体与魏楷方笔冶为一炉,取名曰:“汉魏合体书”(亦名分隶合体),沉鸷劲拔,别开生面,其求新求变之精神,老而弥笃。先贤有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岂不然哉?先生于书法理论则服膺于阮芸台、包慎伯、康长素等碑学理论。而其本人则由于忙于书法实践与教学,著述不多,书法理论仅有《中国书道——学书四梯期》一文,其他多为与友人唱和的诗词及为友人、弟子办展的题跋。

  行文至此,且以先生的门人、中华书道学会理事长孔依平先生称颂磊翁以八十九岁高龄为家乡天柱山书刻石所作一诗作结:巍巍天柱,古称南岳。控引江淮,襟带河洛。既佳泉石,尤美林壑。宋明诸贤,常有题凿。惟我磊师,气势磅礴。耄耋之年,精神矍矍。握如椽笔,奋扛兹捕。百尺摩崖,一展奇作。老树枯藤,金绳铁索。初疑虎卧,复惊龙跃。胜境妙书,游观同乐。卓哉磊师,云霄一鹤。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