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安庆人文

中安在线   2021-02-10 11:05:12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罗少坤 胡浩 倪兴   编辑:贾良月

  怀宁县月山镇广村村寨牌山中,有一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他是安徽省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杨兆成烈士。杨兆成的革命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作为烈士家乡,这里的人们以他为荣。在90多年前的安庆,年轻的杨兆成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以共产主义信仰唤起民众。他被反动军阀逮捕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他的革命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

  以共产主义信仰唤起民众

  杨兆成,原名杨自涛,曾化名杨昭,1902年农历9月生于怀宁县月形山东广村(月山镇新光村,现属广村村),1926年9月在蚌埠小南山牺牲时,年仅24岁。

  杨兆成的家乡广村村竹林组,墓址不远处,杨兆成的侄孙——今年74岁的杨黄毛(其爷爷为杨兆成亲弟)一直守护着这位素未谋面的英雄爷爷,向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述杨兆成的革命事迹。

  杨兆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宗族资助读完了小学。1920年秋,他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安庆一中,以下简称“一师”)。

  “五四运动”后,在当时既是安徽省会又是怀宁县治的安庆,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进步青年中传播,一师是当时安庆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杨兆成从入学那天起,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面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知识的更新和社会活动实践,使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官僚的残暴深恶痛绝。

  根据资料记载,1921年至1923年,杨兆成先后参加了“六·二学潮”“反对省三届议员贿选”“驱逐省长李兆珍”“反对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痛打“猪仔议员”张伯衍、何雯等一系列斗争。

  在革命活动实践中,杨兆成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政治上逐渐成熟。

  1924年,在安庆反动军阀势力甚嚣尘上,一些青年团员、学生运动积极分子被迫离开安庆时,杨兆成毅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0月,他担任共青团安庆特支书记。12月,团安庆特支在团中央巡视员指导下改组为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杨兆成当选为执委会书记。

  1926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和团中央通告,团地委将20岁以上的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兼团员),并成立中共安庆特别支部,杨兆成转为中共党员,并任中共安庆特支书记兼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杨兆成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安庆,杨兆成组织一师同学参加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并在会上严厉声讨反动军阀的罪行。这年冬,日寇进兵我国东北,他又组织安庆市民,举行反对日本出兵东北的示威游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罪恶行径。

  1926年3月,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杨兆成随即联络安庆各大、中、小学进步师生、社会各界进步人士万余人,举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大大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兆成正确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加入国民党并帮助其改组的决定,及时安排安庆的党员、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他自己则担任国民党省立一师区分部书记。

  怀宁县委史志室副主任谢转生说,杨兆成在国民党安庆市党部里组建了党团组织,从而保持了共产党的独立性。他还带领一师的团组织与国民党区分部联合主办“中山图书室”“社会科学研究会”,传阅进步书刊,扩散革命思想,促进安庆的国民党左派正式形成。同时,他还与上海团组织取得联系,请他们寄来一些进步刊物。上海方面由杨贤江、沈雁冰以“上海书店”的名义,将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及《上海学生》等杂志按时寄至安庆,由杨兆成以“杨昭”的名义接收,并分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阅读。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一师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一师成为当时安庆进步青年活动的中心。

  将火一样的青春献给党和人民

  1926年夏,杨兆成从一师毕业,被聘为该校附属小学教务主任。杨兆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援助北伐军的指示,留在学校,借机开展“兵运”工作,策应北伐。

  他写信并邮寄革命书刊给其在蚌埠军阀陈调元部当兵的表兄,宣传革命,鼓动策反。这时,军阀当局通令全省军警对“赤化分子”严加防范,并派专人坐守各地邮局检查邮件,他的表兄被军阀当局拿办,拘押刑讯,供出原委,同时,杨兆成接收上海邮寄的革命书刊也被警方察觉。

  8月25日,警察厅的两个便衣警察冒充学友看望杨兆成,由其表兄带到一师,杨兆成被警察逮捕,落入“魔爪”。敌人将他视为要犯,次日押解南京,后转押蚌埠,由陈调元亲自问审。

  杨黄毛介绍,杨兆成被捕时,手里有一份数百人的党团组织人员名单。他趁敌人不注意,将名单悄悄吞进肚里,保护了其他同志的安全。

  杨兆成被捕后,党团组织多方营救,均未奏效。在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强迫他赤脚在烧红的砖上行走,妄图从他口中获得线索,以便将安庆的党团组织“一网打尽”。杨兆成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使安庆的党团组织没有因他被捕而遭到破坏。敌人费尽心机,一无所获。

  “他用自己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党团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谢转生说。

  1926年9月10日晚,军阀陈调元在出兵阻抗北伐军前夕,在蚌埠小南山将杨兆成残酷杀害,并残忍地用杨兆成的头颅进行“出师祭旗”。杨兆成同志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24岁。

  在安徽,杨兆成是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

  杨黄毛说,当时,听说杨兆成被转押蚌埠,已知凶多吉少,包括自己爷爷在内的杨兆成的4个宗族兄弟开始徒步往蚌埠走,一路上乞讨充饥,随处歇息,不敢向别人透露他们是谁、去蚌埠干什么。

  得知杨兆成被杀害后,他们趁着黑夜偷偷收捡杨兆成的尸骨,抬回安庆,偷偷安葬在家乡的寨牌山山腰。从出发到回乡,他们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星期时间。

  1927年9月,杨兆成牺牲一周年之际,中共安徽省临委发表了《安徽省临委悼杨兆成同志》的文章,称赞“兆成同志是我们的战士,是青年工作的指导者”,号召革命者“应当踏着兆成同志的血迹向前杀去,杀开一条血路,高举我们的红旗!保障我们的胜利!”

  杨兆成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情,永远激励着后人。

  革命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

  冬日里,杨兆成烈士墓前一簇簇鲜花,成为山林里一抹鲜亮的颜色。

  广村村党总支书记裴全超说,这些年,到杨兆成烈士墓祭扫的人络绎不绝,有机关干部,有在校学生,每年清明节来的人最多。村里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对烈士墓进行维护、清理杂草,杨黄毛老人更是尽心守护。

  今天,杨兆成的革命事迹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然而,多年来,人们一直不知道他被安葬在此。

  杨黄毛说,以前杨兆成墓一直没有立碑,只有家里人知道在这里,每年清明节会来祭扫。1988年,他当时在村水泥厂工作,镇里的干部经过多番打听,来到厂里找到他,向他了解杨兆成烈士墓址,他将镇里干部带到这里,墓址才被人们知晓。

  之后,月山镇党委对杨兆成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并于当年底立碑,由当时在镇文化站工作的李心正题写碑文。

  镇文化站站长李心正说,他以前听说过杨兆成烈士事迹,没想到英雄就长眠在此,他怀着崇敬之情用隶书为杨兆成烈士题写了“杨兆成烈士之墓”碑文。后来,在自己从事的相关工作中,他对杨兆成烈士事迹有了更多了解。

  在村民杨守德的记忆里,从小时候起,长辈们、老师们都会告诉他杨兆成的革命事迹。小时候,每逢清明节,他都随着大人们去为杨兆成扫墓。

  “记得在我10岁那年,小学四年级的那个清明节,老师让我作为学生代表,在杨兆成墓前朗读纪念他的文章。读完后,泪水一滴一滴往下掉……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松柏气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杨兆成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行。”杨守德说。

  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记忆里,杨兆成是个苦孩子,也是个好孩子。杨兆成自幼家境贫寒,生活艰苦,母亲常常带着他讨饭维持全家生计。在几代人的心目中,杨兆成是勤奋好学和孝老敬亲的榜样。

  杨黄毛介绍,杨兆成积极向上,热爱学习。他从家边的夜校老师那里借来书本,在夜校课堂外,就着香火燃烧的微弱亮光,一边听讲课,一边看书本,晚上回家还把学到的东西给母亲背诵一遍。父亲去世早,他对母亲极其孝顺。

  杨黄毛始终不忘教育自己的后辈,要他们牢记长辈的革命事迹,好好学习,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记者从月山镇了解到,该镇已经启动杨兆成烈士墓的进一步修缮工作,在此基础上,月山镇还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