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安庆人文

中安在线   2021-06-23 10:30:34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朱柳 徐进群 储国胜   编辑:贾良月

  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33件……在岳西大别山烈士陵园,一件件饱经历史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篇章,它们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最好见证。其中,一张1949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北安庆军分区某团二连写给沈桥乡村民廖宏光的还款证明条格外引人注目。

  这张长16厘米、宽7厘米的证明条上,毛笔手书“证明:兹有马石村廖宏光于民国十九年在我红军队长借一百银洋,现已全部交清,是实。此据。四月十八日”,并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印章。条据虽小,泛黄、有些破损,但由于保管较好,时隔70多年,纸上42个流畅工整、苍劲有力的行楷小字依然清晰可见。殊不知,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共产党对老百姓的好。

图为保存在岳西大别山烈士陵园内的还款证明条。 通讯员 程小清 摄

  100块大洋支持穷苦百姓创业

  时光倒转到九十多年前,岳西县姚河乡马石村廖宏光一家的贫穷命运由此迎来了转机。

  那是1930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大别山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将鄂豫皖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联合起来,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统一领导这一地区的工作。因沈桥乡马石村(今姚河乡)地处舒城、霍山、潜山三县交界,是潜山到六安、霍山的必经之路,加上这里山高林密,便于隐蔽疏散。同年4月,王效亭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转移到了这里。而当时,大别山区各地连年遭受兵荒马乱,百姓早已谈兵色变。但是红军第三十四师在驻扎期间,王效亭多次重申军队纪律,不准占用群众一草一木,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帮助百姓发展经济,提高部队保障供给,在驻地休整的红军官兵还帮助驻地百姓发展生产,慢慢地,百姓心中的恐惧也就消除了,还腾出房子让红军来住。时间长了,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最让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村民还给红军100元大洋的故事。

  当时,村里有个叫廖宏光的农民,为人忠厚,生活勤俭,“他就是我大爹爹,兄弟五人,那时候,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近日,在岳西姚河乡马石村村部,记者见到了廖宏光的侄孙廖远清,如今,已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述红军故事。

  当年,王效亭率红三十四师到马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大爹爹一家虽然贫穷,但还是帮助红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廖远清说。共产党人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效亭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廖宏光从事商贸活动,并从军需处拿出100块大洋,以示支持。

  刚开始廖宏光有点半信半疑,心想哪有“天下掉馅饼”的这等好事,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王效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与廖宏光促膝相谈:我们红军闹革命就是要解救天下穷苦百姓,这大洋你收下,算是我们红军借给你的。只要你生活改善了,不要忘记红军,不要忘记天下的穷人就行了。王效亭的一番肺腑之言打消了廖宏光心中的顾虑。

  生活改善后不忘村里乡亲

  “我们家住的这个地方是交通要道,当时‘洪朗光师’路过马石,经常在我们家歇住,我大伯廖宏光经常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时间一长,洪朗光认为我大伯实诚,对我大伯非常信任,所以提出借100块大洋给我大伯发展生产。”在姚河乡马石村廖湾组,廖宏光的侄子、今年87岁的廖道伟也对证明条一事印象深刻。

  他所说的“洪朗光”就是王效亭。根据《安庆市军事志》记载,王效亭于1901年出生于岳西县一个书香门第。原名恩华,化名洪朗光。民国十六年9月,王效亭由王步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后又改编为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师长兼政委。当时,群众根据王效亭的化名,亲切地称为“洪朗光师”。

  在王效亭的悉心指点与帮助下,廖宏光很快办起了一爿肉案小铺,店铺生意十分红火,不仅解决了全家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还成了红军的地下商店和情报联络站。生活不断改善的廖宏光不忘王效亭“一定要让贫苦农民吃上饭的谆谆教诲”,决定进一步发展生产,不久,关掉了小肉案,在村里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铁炉铺,取名“乾泰坊”,专门生产铸造铁锅。“当时,我大伯廖宏光总体负责,其他弟兄四人在这里帮忙。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诚信经营,将铁炉铺生产的大铁锅远销至舒城、晓天、毛坦厂、岳西等十里八乡,一时生意火爆,产品供不应求。富了不忘众乡亲。大伯一边招募贫寒子弟来打工,一边用赚到的钱接济更多的贫苦百姓。”廖道伟说,致富后的廖宏光除了日常开销外,将大部分钱存起来支持红军。后来,红三十四师战略转移,廖宏光与红军队伍失去联系。

  证明条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深

  “我大伯一直将100块大洋存在家中,四处打听红军队伍的消息。直到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大伯才打听到王师长和这支红军的下落。”廖道伟说,1949年4月18日,当廖宏光来到进驻大别山剿匪的解放军皖北安庆军分区某团第二连驻地后,方才获知王效亭多年以前就已经牺牲,这支部队也被打散了。廖宏光不禁老泪纵横、痛哭失声,他拉着连长的手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我们的恩人,我知道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大洋是你们借给我的,现在还给你们。”说着便把随身携带的大洋还给了部队。红军给廖宏光写了一张收款“证明”条。从此,廖宏光小心地保留着这张证明条,始终牢记着共产党的好!并时常与同村人提起这件事,教育后人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2004年12月,陵园办公室主任严清平带队到姚河乡调研时,廖宏光的儿子廖道兵找到他,从一副眼镜盒里拿出了这张证明条,说是他父亲留下的。如果有用,就交给国家。”大别山烈士陵园管理所工作人员储国胜说,后来,严清平将该收据带回单位,经省有关单位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珍藏在大别山烈士陵园纪念馆。“一张证明条的红色故事,见证了红军爱护群众,百姓拥护红军的鱼水情深,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蕴藏着深远的时代意义,其背后的精神过去没有丢,现在不能丢,将来更要传承好。”储国胜说。(记者 朱柳 通讯员 徐进群 储国胜)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