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中安在线   2021-03-29 08:33:10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何飞   编辑:贾良月

  今年以来,安庆市各地补短板、强筋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工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致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的智慧温室大棚。 记者 江胜 摄

  送技术 “技术控”的春天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3月3日上午,一群农技专家风尘仆仆地赶到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人圩组,来到村民金银根的家。

  金银根今年已经64岁了,却是位十足的“技术控”,对新技术的追求一如年轻时那般热烈。

  作为种粮大户,他早在2004年就走上“以机代牛”的机械化生产道路。那一年,国家首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他贷款1100元买了一辆独轮机,获得国家补贴300元。享受了机械耕作的好处后,他就再也停不下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17年他家的农机数量就超过50台套,并成立了农机大院,为其他种粮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由此他也被周边村民称为“金院长”。

  如今,金银根又将目光瞄准了再生稻:“再生稻,种一季能收获两季,这一技术高产实惠,省工省力,必须要学到。”

  有人愿意学,还得有人愿意教才行。谁来教?农技专家!就在金银根通过电话向镇有关部门表达意愿后不久,也就是今年3月3日,宜秀区农业农村局和杨桥镇的农业技术专家就来到他家,面对面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一对一”帮助他制定再生稻发展计划,并从选种、播种、栽插、机收、订单销售等关键环节给出指导意见。

  “这下,心里踏实了。”金银根吃下了安心发展再生稻产业的“定心丸”。

  3月2日上午,太湖县天华镇金梦湾育林农业公司基地里,一群农技专家也在忙碌着。

  “你这个茶园去年夏秋怎么没有修剪啊,你看高低不齐、长得与人一样高,管理实在是不及格啊!”来自太湖县农业农村局的茶叶专家张正友,对于该公司在茶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道:“你看这样的茶园芽头少,当然产量低,再一个是不便于采摘,不便于管理啊。”

  面对批评,公司负责人姜万林一边认真做笔记,一边请教“补救之法”。

  “没有专家老师的指导,就没有发展。”姜万林说,如今他们公司拥有200亩红心猕猴桃、50亩早熟桃、50亩柑橘、50亩早生茶基地,这么大的生产规模,离不开农技专家的知识“灌溉”和技术指导。“未来,更离不开。”

  建设施 “慧种地”的农民

  外地人初到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都十分关注田野中的一个庞然大物——建设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玻璃智慧温室。进入这座建筑,则会看到穿着白大褂,带着塑胶手套的工作人员。是的,他们是农民。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自不必说,在这里工作的农民还特别“不接地气”,在其中往来穿梭时也要依靠“轨道车”。

  “这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慧温室大棚。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技术均属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大棚主要生产番茄,近两个月是采摘高峰期,日产量可达十五六吨,预计这一季番茄总产值1800万元。”凯盛浩丰农业公司驻桐城基地计划主管高宏伟介绍,这里所产番茄实行订单销售,大部分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实现从田间到超市的直供。

  这座玻璃智慧温室不过是该产业园的一期项目——该产业园总占地面积800亩,总投资预计10亿元,后期将建设2至5个同等面积的大棚,配套建设产业加工园区、信息数据中心、科技研发中心。

  而对于当地农民来说,除了“穿着白大褂、带着塑胶手套、坐着车种田”的新鲜感外,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这处正在发展中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已经吸纳了杨安村及周边100余人务工,杨安村村民陈思云就是其中一员。“在大棚里上班,一个月有大概3000元的工资。”陈思云说:“关键是离家近,能顾到家”。

  树品牌 “主力军”的战场

  桐城市龙眠河畔有一个天林村,村里有一个自然村落天林庄,自古是鱼米之乡。天林庄有一个肤色黝黑、身材壮硕的汉子,名叫张开诚。作为世代务工的农民,他和祖辈一样热爱这片土地。与祖辈不同的是,他是新时代的新农人,深知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性。正因如此,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如今的他已经成为手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食品”等“金字招牌”的企业家。

  “如今,我们天林米业公司能年产50吨优质大米,其中高端锌米已经打入长三角,有近50家固定的经销商。当然,都得益于这些‘金字招牌’。”

  然而,“金字招牌”的取得并不简单。“首先,天林庄有富锌土壤,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专注生态农业,专注做让大家吃得安全、健康、放心的锌米事业,种植纯绿色的有机富锌大米。”张开诚说。

  天林庄的大米品牌打响后,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

  “搞农业,市场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现在我们不用考虑这个事情了。有合作社订单保障,我们只管种粮,稻割了送去就行。”天林村种植大户张涛来说,加入天林米业种植合作社,走上订单农业的道路之后,他不仅完全没有了销售方面的焦虑,每亩田的收入还增加了200至300元。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