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中安在线   2021-04-21 10:42:42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唐进民 陈庆鹏   编辑:贾良月

  太湖县李杜村第一书记姚传华:我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他是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李杜村群众眼中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满腔真情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他叫姚传华,2016年任安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于2017年5月被选派到太湖县天华镇李杜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走着与别人相反的道路,在偏远的大别山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向山村,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争做时代答卷人。

  党建引领:群众带笑颜

  李杜村相传得名于唐朝年间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在此不期而遇留宿于此。初到李杜村,村民们对他没抱太大希望,总觉得一个副处级干部是来镀金的,过两年就回城里上班了。甚至不断有村民来村里争要贫困户,党员群众对村“两委”信任程度不高。

  没过多久,村民们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驻村后,姚传华穿行于田间地头。他与党员干部和村民谈心交心,逐一到286户贫困户家中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下一步发展打算等。

  针对各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及村民反映的强烈问题,姚传华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并分别到13个村民组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们传达中央、省、市、县委的精准扶贫精神、讲解扶贫政策,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强烈愿望;讲清贫困户评选标准后,将现有贫困户名单交由大家进行评议,把动态调整的权利交给村民,赢得了大家的支持、理解和好评。

  “抓党建夯基础、抓队伍促活力、抓治理促提升是抓基层党建的‘三大法宝’。”姚传华告诉记者说。他到李杜村后,除完善村级党建活动室外,在9个党小组均成立党员之家、设立活动场所,保证各小组开展活动,不定期组织村“两委”、党小组长到村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2018年,李杜村“两委”换届,姚传华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力以赴,打造坚强村“两委”班子。该村“两委”5人中新进了2名90后干部,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老中青三结合。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每周召开一次例会,研究扶贫等工作。李杜村还在13个村民组设置了宣传栏,宣传扶贫政策及公开村里的大事小事,让村民及时了解。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李杜村发生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2018年,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清零。

  强筋壮骨:打出“组合拳”

  “姚书记人真好,要是没有他,我们家门口这条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现在下雨天再也不会踩得满脚都是泥了。”说起姚传华,李杜村周冲组村民李少明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刚到李杜村后,许多村民都上门反映,全村除了周冲组,其他村民组都通了水泥路,而且该组只有一条仅半米宽的羊肠小道。

  周冲组以前是一个小自然村,有600多人口。因历史原因和资金缺口,始终未修通公路,有近一半人口都选择到县城或周边购买商品房,搬离家乡外出谋生。

  “我家2013年盖房子时,因没有通车公路,所有的建房材料都是靠肩扛背驮上来。”李少明向记者介绍说。

  “要想富,先修路。周冲路全长1公里多,多年未通水泥路。2018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协调和化解村民矛盾,在各方支持下,终于修通,2019年又实施了硬化,彻底结束了该组多年未通路的历史。”姚传华介绍说。

  驻村近4年来,姚传华除贯通周冲路方便村民出行外,还积极争取环保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全村百姓普遍反映的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农作物种植的问题,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对亟待修复的工程进行了完善。

  “2019年,开展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时,村民对于安装路灯的需求很迫切。姚书记摸清村里路灯照明情况后,积极寻求单位赞助、企业捐助,于12月共安装了150盏路灯,覆盖13个村民小组,基本解决了全村的照明问题。”太湖县天华镇李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庆荣说,“现在,在姚书记及驻村扶贫工队的帮助下,组组通了水泥路,路灯照明实现全覆盖,村民们出行告别了黑灯瞎火和泥泞不堪。”

  产业造血:奏响富民曲

  村里缺乏特色产业,打工是村民唯一的出路,该村不但是经济薄弱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到2017年底村集体还欠债200多万元。

  李杜村全村面积13.73平方公里,71%为山林地,有957户3141人,其中库区人口有2730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库区村。全村有贫困人口286户918人,贫困发生率近30%。

  如何让群众尽快脱贫富裕起来、还清村集体债务、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姚传华驻村工作要解决的重要任务。2018年,通过姚传华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还耕工作。李杜村共完成还耕面积82.23亩并通过上级验收,超出天华镇下达任务数近50%。

  “我家老房子耕地占地471平方米,按照3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政府拨付土地增减挂项目复垦补助,有1万多元。”李杜村村民张庆林说,此外,在复垦土地上换季种植西瓜、油菜等农作物,每年能挣7000多元。

  “82.23亩还耕土地共包含80个地块,涉及农户100多户。按照2万元一亩的价格对还耕复垦土地进行补助,总共获得补助170余万元。”姚传华说。

  根据李杜村的地质地貌等特点,姚传华和村“两委”将木耳产业选定为村级特色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建立村集体、能人、贫困户入股的合作经营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30余人务工,户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年分红收益1.5万元。

  2020年,李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主要来源于光伏电站、木耳产业分红、苗木花卉基地等资产收益项目。通过退宅还耕和发展产业,以及在帮扶单位的关心帮助下,2020年6月底已全部偿清村集体债务。

  为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效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姚传华还带头确立了“两种一加”的产业发展思路。即:进一步发展壮大苗木花卉种植基地;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发展蓝莓种植基地;围绕太湖县首位产业功能膜上下游产品或铸造产品建设了1500平方米加工厂。

  “考虑到村里留守妇女及老人较多,特意通过能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厂已建成即将投产,一期基地的蓝莓明年挂果预计产生初步效益,‘两种一加’产业达产后,村级集体收入以及带动贫困户增收都将再上一个台阶。”姚传华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任期即将期满,回望走过的岁月,姚传华表示,四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该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制度一模式”,即常态化抓党建制度、下沉一线工作制度,例会和学习制度,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两种一加”发展模式,期待村里坚持下去,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而今,更庆幸的是,“在村里不管走到哪家门口,都会拉我进去坐一坐、喝上一杯热水,向我讲述他们的辛福生活,这也是对我最好的奖励。”姚传华感叹地说。(记者 唐进民 陈庆鹏)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