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庆 > 新闻中心 > 安庆要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十二

中安在线   2021-01-27 09:19:52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   编辑:贾良月

W020210126436592043972.jpg

太湖县北中镇花冲村茶叶扶贫基地,面积1000余亩,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通讯员 陈达华 摄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安庆市第六批、第七批共有1516名选派干部驻村扶贫,精准帮扶、靶向攻坚。全市有10名干部因扶贫工作殉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几年来,全市1807家民营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5亿元,48.5万人次从中受益。

  自立自强 奋力战胜贫困

  时隔八年,1月22日上午,在宿松县孚玉镇小湾村尹海峰的家中,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用手机做着网络代销业务,一根木制拐杖靠在一旁。他只有一条腿,支撑着自己,也支撑着一家六口。

  尹海峰今年43岁,小学二年级时一次意外摔伤,因病情延误导致骨髓炎,永远失去了右腿。2011年,他开始养羊,每天赶着百余只羊上山下山。2014年,尹海峰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创业养羊是非常艰难的,尤其对我来说,哪怕别人一句关心的话都是好的。列为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我是充满感激的。”尹海峰说,“但我没有依赖,贫困也只是暂时的。”

  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帮扶,尹海峰一家在2016年底脱贫,并获得了“2016年全县脱贫示范户”荣誉。

  那天,镇村干部敲锣打鼓将证书和奖金送到他家,从不穿正装的尹海峰,这天也是西装革履。“西装和皮鞋是特意买的,穿得正式一点,迎接他们,也是迎接新的自己。”尹海峰说。

  2018年10月,尹海峰骨髓炎复发,高烧不退,差一点失去左腿。经过一年时间的治疗康复,病情基本稳定,他不得不暂时停止养羊,做起网络代销。不过,他也在等待时机挥起羊鞭,采用新的方式再次养羊。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贫困群众的自身力量,是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

  大别山中的潜山市暗冲村,今年52岁的李志洪十几年前在海南务工时,突发脑溢血导致中风,落下了右手右腿偏瘫的后遗症。2013年,妻子又被诊断患癌症,给这个家庭再次带来沉重打击。

  生活如何继续,未来该怎么办?在家人和朋友的开导下,在残疾人创业事迹的感召下,李志洪开始每天进行康复锻炼。他买了一点器材,并利用家里的家具和农具,早晚锻炼,为的就是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现在,他的右腿已能行走。

  “定为贫困户后,虽然扶贫政策好,但是不能全部依靠政府,我要把身体锻炼得像正常人一样,把家里的‘大梁’挑起来,两个小孩还在读书,正需要钱呢。”李志洪说。

  村干们说,李志洪到村委会来从不诉苦,每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咨询政策、争取政策。

  在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2015年,李志洪争取到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种植葛根。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当年5亩葛根喜获丰收,收入1万多元。2017年,李志洪又建了葛根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及代加工。种植、加工葛根,李志洪一年的收入增加到2万多元,并于当年底脱贫。多年来,李志洪很为自己能够自食其力感到自豪。

  依靠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使脱贫致富的内力与外力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快速脱贫,而且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迎难而上 奉献挚爱热土

  2019年7月,全省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培训会在黄山市举办,作为岳西县仅有的两名参会代表之一,五河镇叶河村党支部书记叶德新在会上发言时潸然泪下。

  作为叶河村的“当家人”,在多年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又带领村民依托富含蛋白的构树饲料发展养猪产业。2019年5月,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和叶河村签订了协议,以高出市场一倍的价格收购构树饲料喂养的生猪。然而,半个月之后,一场突然爆发的猪瘟让存栏的120头生猪相继死亡,村集体直接亏损七八十万元。

  叶河村曾经一穷二白,发展构树种植、生猪养殖后,村集体经济稍有起色,全村村民包括贫困户都能享受分红。生猪死亡,多年付出的心血毁于一旦,叶德新难以抑制内心的酸楚。

  2020年6月,叶河村再次养殖120头生猪,还有近百头黄牛。1月21日记者采访时,叶河村正忙着给家家户户分红。“效益比前几年还好,贫困户每户分红1500元,一般农户每户分红200元。”叶德新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安庆市第六批、第七批共有1516名选派干部驻村扶贫,他们来自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着使命,沉到全市37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精准帮扶、靶向攻坚。扶贫干部们不忘初心,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群众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不竭动力。

  市委统战部干部刘平,2017年4月被选派到宿松县陈汉乡罗汉宕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当时,罗汉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419人大部分还没有脱贫,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刘平和干部群众一起建造光伏电站,逐年扩大油茶和茶叶基地,发展猕猴桃产业……2020年,罗汉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23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驻村扶贫三年多,刘平吃住在村,一个月回家一次成为常态,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安庆市先后有10名干部因扶贫工作殉职,他们或因意外事故,或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一线。

  2017年12月3日,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岳西县冶溪镇国土所副所长、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刘扬彧在结束访户骑摩托车回镇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因抢救无效去世,时年29岁。这天,刘扬彧从早到晚共走访了29户贫困户。

  胡文烨、王新来、吴立新、刘扬彧、胡忠全、华同春、周钢针、蔡宗华、李习文、陈刚,正值青春壮年的他们,将如火的青春岁月留给了挚爱的热土,无怨无悔。

  众志成城 携手奔小康

  从2005年开始,一支团结各方力量、扶助弱势群体的公益队伍开始活跃在桐城大地。桐城市情系爱心联合会以义工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募集慈善资金和救助物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十几年来,情系爱心联合会累计资助3700余名贫困学子,发放2000余万元助学款;今年资助271名中小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名。

  情系爱心联合会现在共有注册义工73人,爱心志愿者653人。除一对一助学外,联合会还开展暑期大走访、星火夏令营、圆梦大学等公益活动。

  2013年,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小伙吴松青辞去了江苏南京一家国企月收入近万元的工作,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家乡,扎根创业,利用当地村民养蚕废弃的桑枝培养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2016年,吴松青成立了岳西县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由帮扶企业、村集体等参股并将股权平均分配给周边8个村,涉及40户贫困户,各村集体和贫困户持有股权,每年享受保底收益及股权收益;公司还和村集体、贫困户合作种植桑枝食用菌,保底价回购,统一品牌销售,公司志愿服务团队奔走在乡野田间,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公司自身生产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多种方式,共带动贫困户300余户500余人增收。2020年,思远公司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全国“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几年来,安庆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构建了大扶贫格局。

  全市1330多家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4.88亿元,消费扶贫2.36亿元。另一方面,全市1807家民营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5亿元,48.5万人次从中受益。

  在望江县,作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推出“公司+农户+农技”绿色稻米产业扶贫、“扩大就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方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望江县及周边地区贫困户增收脱贫,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手记

  到今天为止,我们共推出十二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几个月来,记者们深入乡村采访,了解脱贫中的感人故事,看到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记录下这个伟大时代的印记。除了见报的稿件,记者们在采访中也有很多感触,在此一并刊出。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是一笔伟大精神财富

  近几年的脱贫攻坚,使贫困农村地区尤其贫困山区发生了一场巨变,从贫困户到贫困村,从贫困村到贫困县,既有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也有精神上的极大充实。

  改革开放多年,贫困地区及群众因为地理、交通、信息等阻隔,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几年来,安庆市有无数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的就是不让一名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有人生于贫困,但没有人天生甘于贫困。在既往的采访中,我接触到了许多这样不向命运屈服的贫困户,他们或自身残疾或负担沉重,承受着我们无法体会的生活压力,却始终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扶贫政策帮一把,他们就如鱼入江海,奋力搏击。

  几年来,驻村扶贫干部、村“两委”干部等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面对毫无亲属关系的贫困户,入户走访,不厌其烦,从生活日常到内心思想,送去了阵阵春风。

  构建大扶贫格局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除定点帮扶单位外,广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众多民营企业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伸出援手,齐绘共同富裕同心圆。

  脱贫攻坚这几年,贫困农村地区一场巨变的背后是上下一心、万众一心凝聚起的强大战斗力。战贫必胜,这是人心所向,实际上,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远不止这些。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为其积聚了力量、汇聚了智慧、凝聚了人心。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将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带来全面提速。(记者 罗少坤)

扶贫扶志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浇树浇根,扶贫扶心。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和激励他们为幸福生活而奋斗,脱贫致富才能持久有效。

  采访中,我遇到了许多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家庭,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残致贫……我发现,在政策帮扶下,只有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努力引导他们自己想“好”,才能逐步脱贫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赵海莉家住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2016年她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面对家庭的巨大变故,从皖北远嫁过来的赵海莉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没有等靠要,主动担起家庭责任,自立自强。通过村委会介绍,她到当地的砖厂做保洁工作,工作之余,还在砖厂搬砖。最高峰的时候,赵海莉一个人打三份工。赵海莉家于2019年脱贫,在她看来只要努力工作,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扶贫要扶志,要让贫困群众的思想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贫困、不思进取。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思想与志气,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记者 付玉)

“能人”回乡 带动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数年前,他们离开家乡,辛苦打拼,事业有成,成为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多年后,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们放弃在外的事业,将资源和先进经验带回家乡,带领乡亲们转变观念,发展产业,开辟脱贫致富之路。

  姚有志,16岁走出岳西县毛畈村的大山,到江苏无锡闯荡20余年,开的公司一年产值有3000万元。2014年,因乡亲们的“期盼”,他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毛畈村,村内没有一条通组的水泥路,村集体负债60多万元。姚有志回到家乡,利用扶贫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实施“三变”改革,发展村集体经济。2016年,毛畈村在岳西县率先脱贫;2020年,该村村集体纯经营性收入突破了120万元。

  汪爱斌,2006年外出创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望江县慈湖村老百姓眼中的“致富能人”。2013年,汪爱斌在镇党委的号召下,回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担起了脱贫攻坚的重任。他带领村民从修水泥路开始,一步步改变村容村貌;继而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如今的慈湖村产业兴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能人”回乡,不仅带回了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还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希望有更多“能人”发挥优势,做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和引导者。(记者 查灿华)

齐心协力 战胜贫困奔小康

  采访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扶贫政策密集出台、扶贫干部尽职尽责、贫困户自力更生……全社会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努力。

  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贴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一个个给力的脱贫攻坚政策,为贫困户撑起了脱贫信念和致富信心。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批扶贫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付出,在他们心头,往往最记挂的就是还有多少贫困户没摘帽。许多扶贫干部带病奋战在扶贫一线,有的因为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

  脱贫攻坚中,不少贫困户认为,想过上好日子,要自己去奋斗。太湖县百里镇吴畈村的“毛香姑娘”刘紫芳为了照顾生病的家人,放弃外出务工,凭借自己的手艺,在亲朋好友以及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当地开了一家农家小院,通过两年努力,不仅顺利脱贫,还带动了附近贫困户就业。(记者 唐飞)

健康扶贫 筑起“健康防线”

  健康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自2016年以来,安庆市开出“惠民”“便民”“保民”三大“健康处方”,让贫困群众“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望江县鸦滩镇马楼村卫生室可能至今还是危房,赶上了健康扶贫的“红利”,卫生室焕然一新,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村医医技水平不断提升;如果没有健康扶贫,这个县太慈镇桃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鄢根霞享受不了“351”“180”等健康扶贫政策;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桐城市文昌街道官桥村叶庄组残疾人周军也不会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享受国家健康脱贫兜底“351”“180”、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健康扶贫让他重拾生活信心,2018年他家顺利脱贫。

  从以往的“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变大病,大病要人命”,到如今“有病敢于治、治病不花钱”。健康扶贫,改变着一个个贫困户的人生。(记者 汪秀兵)

脱贫攻坚 改变他们的生活

  2014年以来,我曾接触过数百名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家庭,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脱贫攻坚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脱贫攻坚,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如何?

  如果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扶贫车间,她不会在家门口找到心仪的工作;如何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扶贫贷款,他不会开始自己的养牛事业;如果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电商扶贫,他不会如此安心地发展家庭农场;如果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非遗扶贫,她不会继续从事舒席编织;如果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就业扶贫,他不会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从事保洁工作……

  她或他的放事,在《安庆日报》上都可以看到。曾经他们都生活贫困,如今他们都有一样灿烂的笑容。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我们一同前行。(记者 何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