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   2024-04-03 16:59:45   来源:大皖新闻    作者:吴碧琦 李勇   编辑:汪淳

  这两天,小米SU7很火。在新能源汽车新品频出的当下,能实现智能、安全驾驶的传感器,很可能就产自安徽蚌埠。

  传感器在现代生活里无处不在。一部智能手机有数10支传感器,一部豪华轿车的传感器多达200支,一辆标准动车配置有1900多支传感器。"身量"并不大的传感器仿佛可以变身眼睛、耳朵、鼻子,让万物"互联"。

  位于蚌埠龙子湖畔的中国传感谷,正聚力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百余家企业不断释放的创新动能令人期待。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安徽创新"一核两翼多点"布局中的关键一翼,蚌埠如何抢滩新赛道?智能传感产业能否成为蚌埠的新名片?

位于蚌埠龙子湖畔的中国传感谷。大皖新闻记者 江振焕 摄

  这一"翼"至关重要

  蚌埠,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曾是安徽第一座建市的城市,以工业闻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国都能排得上号,在这里诞生了安徽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收音机。然而,辉煌之后,工业"老大哥"的发展却接连受挫。

  沉寂之时,虚拟世界里的蚌埠却热度不减——网络热梗"蚌埠住了"成了很多网友的口头禅,仙侠剧《长月烬明》让蚌埠成为"网红"打卡地。

  "泼天的富贵"之下,如何从困境中突围?蚌埠的选择是——走好产业转型之路。

  在"老大哥"看来,流量终会退去,只有通过新思路、新赛道、新机遇走出产业发展新路,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蚌埠已经为此默默努力多年。

  当下,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转入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也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在安徽,汽车产业已成为首位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围绕汽车产业上下游,安徽可以挖掘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安徽的科技创新需要蚌埠的一臂之力。在"一核两翼多点"的构想中,"核"是创新"排头兵"合肥,"两翼"则是指芜湖和蚌埠。合肥居中,芜湖与蚌埠一南一北,正如"大鹏展翅"一般。

  如此背景之下,蚌埠迅速找准方向,锁定新赛道——2021年启动建设中国(蚌埠)传感谷正是其中重要一步,这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并称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

  作为国内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短短三年间,蚌埠传感谷已经集聚了一百余家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小方块"遥遥领先

  一个不起眼的小方块,竟能让一辆汽车完成相应动作。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这样的小方块,正批量产出。

  "这是磁性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希磁科技相关负责人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这枚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小方块,是希磁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当有电流穿过时,传感器就会即时发出信号,完成智能机械的下一个动作指令。

  目前,这家企业在磁传感器芯片设计、材料制备、晶圆制造、芯片测试、磁传感器模组设计与生产等多个核心能力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可实现完全自主的研发、设计和生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也是中国(蚌埠)传感谷强劲发展的动力。

希磁科技的生产车间内,传感器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批量产出。

  作为老工业城市,蚌埠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主体活跃、大院大所集聚,不仅拥有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国电科40/41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还汇聚了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14所高校,搭建了1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0多个省级研发平台。

  在传感谷园区,按照"一谷三园多点"产业集群总体布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三园"即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园。

  目前,传感谷内组建了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形成了集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蚌埠也成为安徽省唯一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2023年6月,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龙头企业——芯动联科成功上市科创板,它是国产高性能惯性传感器"隐形冠军"企业。其研发的MEMS陀螺仪,填补了国内高端MEMS惯性传感器的空白。

  持续输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让蚌埠智能传感产业的科技含金量越来越足。在2023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布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蚌埠成功入围,居第80位、省内第4位。

  "下半场"重任在肩

  尽管传感器产业赛道好、机会多,但也有郑州、常州等十余个城市正着力建设传感谷,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也已布局相关产业。

  中国(蚌埠)传感谷,是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先行,除了勇气,还意味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在政策层面,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对蚌埠市以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有了明确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

  除了政策,服务与保障让园区的企业感受颇深。还是以希磁科技为例:2021年,希磁科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将总部从宁波迁到蚌埠;2022年继续扩大产能,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0亿元的蚌埠希磁科技园一期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个月。

  "市里成立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专班,由市领导牵头调度,定期协调解园区各类问题。"中国(蚌埠)传感谷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洽谈、签约、开工到投产的各个环节,一个招商项目都会建立一套包保干部班子,做到一站式全程包保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

  不仅如此,园区还配套建设了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和生活配套设施正在加快推进。在政策方面,园区提供研发设计、流片补贴、软件补贴等政策支持,传感器企业还可享受房租优惠、团队奖励、人才支持等多项普惠性扶持政策。

  据介绍,中国(蚌埠)传感谷计划用五年时间,吸引国内外传感器及物联网200余家优质企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关联业态规模达到300亿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面对产业转型"下半场",蚌埠重担在肩——致力传承创新基因,全力集聚蚌埠智造,聚力推动开放合作,着力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形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蚌埠)传感谷。

  互联万物,传感世界,蚌埠值得期待。(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李勇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