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蚌埠 > 经济·产业 > 经济产业新闻 > 创新

中航三鑫:技术创新突围“成本困局”

时间:2018-11-16 15:36

  2008年8月在蚌埠落户,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期,也遭遇过“双反”时期的行业寒冬和举步维艰。在行业潮起潮落间,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不畏市场风云变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改造为契机,迎着“互联网+”的滚滚浪潮,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实现产品深加工率100%、产品出口外销比例达52%,主导产品主要供给全球光伏制造领域前十大组件企业,市场占有率、产品性能、质量居行业前列,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玻璃领域的领军企业。

  亮点聚焦无人工厂

  机器高速运转,工人挥汗如雨。这是过去生产车间里的最常见的画面。11月9日下午,记者在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看到的景象,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生产车间的传统认知: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上料、下料、延压、镀膜、切片、转运、装箱等原先由工人来完成的工作,全部由智能机器人“代劳”,在整个生产车间甚至全部工厂也看不到几个人影。

  中航三鑫是我市最早开展“无人工厂”建设的先行者。记者在原片车间冷端工段看到,上万平方米的大车间里,几乎“找”不到人。两条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按照电脑预设的程序运行着,随着滚轴的平稳转动,输送带传送来一片一片玻璃原片。行至预定位置后,一个托盘“伸出手”来将玻璃轻轻托起,随后站立一旁的机器人伸出手臂,用几个吸盘将玻璃稳稳地“抓起”、“抬肘”、“悬腕”、“翻转”,一连串动作完成后,将一大片玻璃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旁的架子上……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动作灵巧、举止优雅、一气呵成,绝无人工作业的拖沓和码放时的视觉误差。

  机器人代替人工上下片“与过去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的好处显而易见。”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务银告诉记者,机器人作业,一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能够提高玻璃成品率。

  接着,刘务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投入一个机器人,可以节省普通卸片工24人,原先需要200多人的生产线现在只要50人就可以高效运转,公司员工人数从2012年的1400多人下降到现在的600余人。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降成本始终是企业制胜的不二法则。太阳能光电玻璃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占比一直很大,机器换人后,仅此一块,一年就节省开支数百万元,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最高时的19%下降到7.29%。不仅如此,机器人参与生产,不会出现人工作业最为担心的工伤事故,机器人不会因“心情不佳”而影响工作效率,机器人操作,还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包括机器换人在内的一系列降成本措施,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益。今年前十个月,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转型观察智能制造,企业装“芯”

  “这批货是发往越南的,今年以来,发货量一直都很大,平均每天20多个集装箱呢!”11月12日上午,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发货员董宇正忙着指挥装车,几名工人驾驶货运叉车有序作业,将一件件包装好的太阳能玻璃运送到集装箱内。望着几台整装待发的大货车,董宇乐呵呵地说:“公司效益好,咱们忙点也高兴。”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落户蚌埠整整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也遭遇过“双反”时期的行业寒冬和举步维艰。困难面前,中航三鑫始终保持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定力。“行业寒冬时期,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怨天尤人,而是深入思考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如何再造竞争新优势。”自中航三鑫落户蚌埠时,就在这里打拼的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务银对光伏行业的发展了然于心。他认为,作为可再生能源光伏行业的前景十分美好,暂时的困难正是我们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从那时起,企业就确立了“科技创新、卓越品质、合规经营、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将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2014年,中航三鑫就在包装环节进行了“无人车间”建设试点。当年10月,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包装智能车间项目投入试运行,自动铺纸、自动装箱,使原先24人的用工量一下子减少到12人。

  “人少了,工作却变得更轻松了。”在原片车间冷端工段,正在车间里巡视的技术员王树陶告诉记者,他原先的工作岗位是一名下片工,劳动强度很大,机器人操作后,不仅工作轻松了,收入也高出不少。“智能制造解放的是人力,提高的是效率。”机器换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小小的环节。真正发挥威力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带来的管理创新。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中航三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之路认识早行动快。2016年开始,大量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探究和应用全面开展,全面梳理生产工艺流程、仓储物流、生产计划、原辅材料管理,引进并利用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如工业机器人、水平连续钢化炉、镀膜机、磨边机、玻璃边角缺陷视觉检视系统,通过应用MES、ERP等工业系统,实现设备、网络与人进行交互管理。通过创建能源数据管理平台、生产制造数据模型建设等,实现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为生产决策、经营管理提供保障。通过ERP仓储模块的搭建,实现原材料到产品运输全流程监控和财务成本分析、决策。

  全面技改产业升级

  太阳能光电玻璃是一个资源消耗型、能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减少劳动用工量,谁将会在全球性的行业竞争中“笑到最后”。

  受制于技术,十年前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在蚌埠落户时,窑炉及生产环节当时虽然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不仅成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中航三鑫经过技术改造后,使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大大降低,还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单条生产线月产量从过去的45万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70万平方米。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生产自动化的提升,减少了人工因素的干预,良品率也随之升高,由其生产的光伏玻璃透光率从过去的91.5%提升到94%。

  深加工G7线为国内首条产能最大化智能化生产线,单耗能源每平方米2.5度电,日生产能力最大可达2.5万平米,经过技术改造,采取“互联网+工业”模式,集在线生产和设备数据采集、设备连锁、远程监控和信息共享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线,解决了多年原片产能大于加工产能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玻璃整装待发,出口海外。在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1500万㎡/a生产线技改现场,记者看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安装设备。技改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技改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设备安装阶段,将于12月份完工并投入生产。这项改造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6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玻璃深加工生产线智能化提升技改、玻璃深加工钻孔线技改、智能化配送系统建设与技改和空压机技改。项目技改完成后,人员劳动效率提高35%,综合能源消耗可降低30%,年增加销售收入9000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磨边机采用延时装置,通过感应器、电磁阀控制,自动断水断电,替代原有的不间断供水供电模式,达到了节能降耗。通过对设备的一系列节能改造,直接每月节省电能20万度,采用无纸化包装、铁盘循环使用等节能改造、低碳环保措施,确保增产不增污,使公司发展绿色永行。

  节水、节电、脱硫、脱硝……在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还全面实施了一场节省资源能源的“技改运动”。2016年初,投资500万元新建两套具有“120吨/小时及80吨/小时”污水处理能力的“深加工中水回用项目”,每年可减少生产废水排放144万吨,减少COD排放量90吨,每年节省用水费用约400万元。

  经过技术改造后,原先白白浪费掉的窑炉余热,现在用来发电,一年发电2600万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益。此项目与脱硫、脱硝技术改造项目一起获批2015年节能环保“五个一百”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再造优势

  如果说降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利器的话,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有效的武器。

  在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采访,记者看到车间里高悬着鼓励科技创新的标语:“让科技与创新来改变”、“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并不是口号,而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中。在一份资料中,记者被一个个名称独特的发明专利技术所吸引:“王东自动落板法”、“谢尔建在线检测与自动分拣技术”、“邵壮钢化玻璃弯曲度工艺改进法”……

  “这是以发明人名字命名的新技术,当初他们都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技术人员,现在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说起这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刘务银自豪地说,这些“三小”成果都是企业科技创新“种子”,正是这些技术创新的火种引燃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熊熊火焰”。

  在中航三鑫检测平台上,记者有幸见到了“谢尔建在线检测与自动分拣技术”的发明人谢尔建。已经由一名生产一线技术员成长为机械工程师的谢尔建对当初的发明仍然记忆犹新。以前的人工检测,需要检测人员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不仅效率不高,还要轮班倒,发现这种情况后,他就一直想着如何改人工检测为在线检测,经过分析研究,大量试验,终于完成了在线检测与自动分拣技术”。面对企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项技术,谢尔建谦虚地说,这些小发明都是在企业的支持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企业鼓励科技创新给予的精神力量,可能就没有这些小发明问世。

  光伏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站在行业技术的前沿,企业才能走得更远。站在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亲历中国太阳能光伏玻璃发展历程的刘务银对全球光伏的市场格局看得十分清晰。

  光伏玻璃的发展趋势是轻薄化以及热转化的高性能,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来说,技术领先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技术领跑才能永立不败之地。为此,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流程的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应用,在生产方式上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不遗余力进行科技创新。

  围绕“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简单”的生产管理思路,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三小”创新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科技创新热情。2017年累计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6项,“一种新型玻璃液水平搅拌机”、“快干药液收边控制器”、“一种高透光率单绒面超白压花玻璃”等诸多专利技术都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出来的。“一种超白压花玻璃”、“一种液膜尾边堆积液体的清除装置”等6项发明专利技术也是“三小”创新活动的成果。2017年度,全员开展的“小发展、小创造、小革新”活动共立项120项,完成验收109项。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双绒面全钢化镀膜玻璃、2.5mm全钢化光伏玻璃分别荣获SNEC展会“兆瓦级翡翠奖”、镀膜光伏玻璃荣获“高新技术产品奖”和“安徽工业精品奖”。

  □记者手记“一滴水”的力量

  在中航三鑫公司深圳总部,有一个形似水滴的建筑,这个建筑即是被命名为“一滴水”的科研大楼。在“探访蚌埠工业十强、三十佳”的采访中,记者在这里也时时能够感受到科技创新“一滴水”精神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邵壮原是在冷端延压车间作业的技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他发现钢化环节上一些小小的瑕疵,于是他积极改进工艺,最终企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邵壮钢化玻璃弯曲度工艺改进法”;谢尔建原先是一名生产一线技术员,在工作中,他发现原先检测手段生产效率低下,于是他改进生产工艺,创造了在线检测与自动分拣技术,于是企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谢尔建在线检测与自动分拣技术”;王东是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员,他发现原先对有瑕疵玻璃的分拣方法,费时费工,于是他发明了有精装定位功能的自动检测仪,这一技术被企业命名为“王东自动落板法”……

  在谈及以技术人员命名的想法时,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务银说,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虽然看起来并不显眼,但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益,更是一种精神。中航三鑫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技术改造,很多都是“三小”活动创造的成果。

  以技术人员的名字命名,其目的,就是树起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搞创新的一面旗帜。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但一提到技术创新,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大上”的科研团队和一掷千金的研发投入,正因为心中有如此高的门槛,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总有一种畏难情绪,长此以往,技术短板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实力不可谓不强,行业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这样的企业尚能不涓细流,以“一滴水”的精神,集员工之智进行技术创新,那么正在成长中的蚌埠众多中小企业,能否也像中航三鑫那样珍惜“一滴水”,用好“一滴水”,在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方面持续加力呢?

来源:蚌埠新闻网  作者:李茂峰文/图  编辑: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