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蚌埠 > 文体·旅游 > 文体旅游新闻 > 生态

滨河片区如何生态文化双修

铁路公园、张公山北公园两座特色公园即将兴建

时间:2018-09-30 08:37

  《禹会区将投资建设两座特色公园》的消息经本报刊发后,引发市民关注。焦点之一是:规划中的张公山北公园地处涂山路以北、胜利西路以南席家沟段的滨河片区内,过去是城市管理死角,棚户区连着城中村,违法建筑多,乱堆乱放多,垃圾杂物多,还隐藏着一些养殖户和排污小企业。这一地块拆迁后,能乌鸦变凤凰吗?

  焦点之二是:规划保留这一区域的大部分铁路线,跨席家沟段及西货场改建成铁路公园,把铁路沿线改造为城市绿廊,连接生态绿地、文化景观、学校小区等公共空间。把使用大半个世纪的铁路专用线化作储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城市之根的铁路公园,令人期待。

  规划建设张公山北公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吗,有哪些优势条件?铁路公园是如何规划的,怎样延续城市文脉?从过去的大拆大建,到现在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记忆,为何有此转变?两个特色公园对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本周,《深读周刊》邀请禹会区政府副区长孙如斌、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康、市委党校讲师江海洋做客“党报会客厅”,就上述问题做出探讨交流。

  ◇两个公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的保护、本土资源的利用和本土特点的挖掘。

  ◇通过生态修改、铁路遗址文化展示,努力将“城市伤痕”变为“城市记忆”,使之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

  孙如斌禹会区政府副区长

  ◇留住城市之根,就是留住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表现在城市建设空间上就应该要尊重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等。

  ◇将疏解腾退的消极空间通过整合、梳理,建成绿色开放空间和铁路文化观光带,为“活化老城”提供了很好启示。

  黄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构建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城区,必须大力涵养自然生态格局。

  ◇两个公园规划构建了传承创新、新旧融合、别样精彩的城市生态,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江海洋市委党校讲师

  深度对话接山连水,张公山北公园含苞待放

  主持人:规划建设张公山北公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吗,有哪些优势条件?孙如斌:朝阳路以西、吴湾路以东、涂山路以北至淮河的区域,我们称为滨河片区。张公山北公园张公湖北侧,南接涂山路,北邻胜利西路,以及席家沟两侧绿化带,公园新建及景观提升设计面积约14.9万平方米。项目定位为综合性公园,主要营造滨水文化、铁路文化及席家沟独有的场地历史文化。公园设计将在现有圈堤路两岸构建环滨水休闲平台、座椅,并建设运动休闲区和铁路文化展示区,拟投资约9000万元。

  张公山北公园总体景观架构为“一环线八分区”,具体为贯穿全园的环河跑步道、南北两端入口区等。通过保留现状铁轨连接多个生态地块,打造四大特色生态绿地、文化休闲景观带,将铁路文化与休闲公园完美融合。同时铁路公园设计将强调优先利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充分展示尊重生态的理念。

  涂山路拟建地下通道,连接张公山公园和张公山北公园。建成后,南北两公园将得到有机整合贯通休憩游览,成为禹会区乃至蚌埠市集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健身康体为一体的景观靓丽、最具活力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黄康: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是完善城市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的必需品。《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类,其中游憩是四大功能之一,一个可以游玩、休憩并且能够沉醉于其中美景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

  总体规划关于蚌埠城市的定位“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其中“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性质要求对完善城市生态格局、提高空间质量做出新的要求。

  《蚌埠市城市绿地规划》在迎河-张公湖-席家沟沿线布局了滨水带状公园,在禹会区辖区内也合理布局了数量较大的街旁绿地。

  禹会区在张公山片区经过持续多年的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城区改造,显著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也释放出一部分空间;一些老城区中的企业逐步迁出,原有二产和仓储用地也释放出来,实现了腾笼换鸟,形成了空间疏解的良性循环。政府利用这个契机着手打造张公山北公园和西部铁路公园,是对疏解腾退后空间的系统利用,是调整城区功能的有益举措,既改善城区面貌也惠及民生。

  孙如斌:规划建设张公山北公园非常必要。大家都知道禹会区是老工业区、老城区,城市空间相对拥挤、工业企业多,人口稠密,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老化,相对不足。比如张公山公园每晚有数万人次进出公园休闲锻炼。所以,我们要推进张公山北公园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城同创”的战略目标,我们禹会区有责任、有能力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设好、管理好,为提升蚌埠城市形象做出贡献。

  规划建设张公山北公园可行性很强。一是该区域资源丰富。该区域水系完善,跨席家沟的西货场铁路专用线等接山连水,引天济张、黑臭水体整治等工程加速推进,滨河西片区棚户区基本消除,这都为张公山北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政策导向明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解决好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展现城市风貌。我们实施公园项目建设,与中央精神高度契合。

  江海洋:早在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地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多少年来,张公山、张公湖和纵横贯穿于城市内部的铁路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蚌埠人的灵魂深处,成为蚌埠人记忆在脑海深处的“乡愁”。

  西部城区工业企业较多,环境质量相对于东部城区有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更加迫切,需要城市的管理者在公共环境改善上下更大的力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的不断推进,西部城区出现了大量新的居住小区,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中必须预留更多的生态空间以满足居民的环境需求;同时伴随着席家沟水系的改造,整个西部城区的水质得到有效提升,堤防沿线绿化、美化工程以及新建的绿道、亲水平台、广场和相关体育设施客观上为张公山北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改弦更张,铁路专用线化身公园主持人:铁路专用线承载着蚌埠的城市成长史,铁路公园是如何规划的,怎样留住城市之根?

  黄康: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从开埠的民国之初到进入高铁新时代的今天,铁路为蚌埠带来一次次崭新的机遇,而废弃铁路专用线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历史中的代谢产物,在城市功能演进的过程中,蜕化成一条条城市的伤疤。

  在我们编制的《废弃铁路用地规划》中,西部铁路专用线占了很大篇幅,西部铁路专用线串联了若干大型工业企业和仓储用地,像丰原集团、平板玻璃厂、木材厂、酒精厂等等,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停产,对应的铁路专用线进入废弃状态,还有少量企业还在生产,但随着退市进园的不断推进,其铁路专用线也将逐步废弃。

  孙如斌:禹会区作为蚌埠的老工业城区,过去在交通尚不发达、人口尚不稠密时期,铁路专用线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禹会区铁路专用线密布,呈现出城区生活空间、企业生产空间、社会服务空间相互交织,衔接紧密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服务于工业生产、商贸流通的铁路线也成了分割城市空间、阻隔城市交通、影响了市民生活的“拦路虎”。

  蚌埠西部铁路公园位于席家沟片区,项目占地约6.7万平方米,东起朝阳路,西至华光大道,南北两端依托现有铁路两侧用地,项目串联多个城市用地及城市道路,游步道全长3100米,项目拟投资6000万元。区委区政府拟将该区域内的旧工业遗留,龙门吊、钢结构厂房、粮仓等“老物件”保留并应用到公园中,作为雕塑、攀爬墙、瞭望台、文化小品等,凸显公园的特点与个性,提升西部铁路公园建设品位,同时通过退市进园等措施,推进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外迁,这将全面释放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空间,通过生态修改、铁路遗址文化展示,努力将“城市伤痕”变为“城市记忆”,使之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

  黄康:留住城市之根,就是留住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表现在城市建设空间上就应该要尊重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等,即使是因为技术原因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也要在新建空间中增补上它的元素。比如在新建铁路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沿线工业和铁路历史遗存,一些旧工厂中有特色的厂房、仓库符合现代审美的布局就可以保留下来,与新建园林小品、绿化、广场等有机融合起来,使市民在游憩中体会城市历史的烙印,唤起文化共鸣,形成跨时代的交融和沟通。

  江海洋:我们一直都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在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中,火车和铁路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城区内铁道线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不应忘记这段辉煌的城市成长史。把西部城区铁路专用线规划为铁路公园,即是有效地利用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财富,还能更好的保留城市记忆,让广大市民了解城市成长的历程。除了留置一些火车车头、车厢等,还可原样保留比如库房、站台、值班房、标牌标语等,尽量保护原来铁路沿线的风貌,留住城市之根。

  以人为本,保护传承城市文脉主持人:从过去的大拆大建,到现在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记忆,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有转变吗?

  黄康:城市大拆大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建设特征,在那个时期,基于旧有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要快速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必然会有一个快速实现“量变”的过程。

  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成果积累,大城市骨架已经拉开,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也同步跟进,应该说,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基于文化基础、进行精细化建设的阶段,需要转变为通过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来提升城市品质的“质变”过程。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双修,要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这些理念为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近几年,规划部门通过系统地编制城市总体设计,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力图打造鲜明的城市风貌,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去年,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蚌埠是安徽入选的三座城市之一。住建部通过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积累经验。这也反映了我市规划工作理念上的转变和在城市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

  江海洋:从两个公园的规划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有了两个重大转变。

  首先规划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规划构建了传承创新、新旧融合、别样精彩的城市生态,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需要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方向。一方面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比如将张公山北公园计划建设的贯穿全园的环形步道,以及包括运动休闲区、亲子运动区、散步休憩区和滨水景观区等分区,都体现了新时代市民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城市之根,比如将把现有废弃铁路线利用起来,梳理工业遗产,提炼蚌埠铁路文化融入公园景观节点,等等,都是给蚌埠市民提供的文化记忆。所有的一切,都以不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为宗旨。

  其次规划突出了以空间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基础的原则。构建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城区,必须大力涵养自然生态格局。两个公园的规划不仅契合《蚌埠市空间规划(2017-2030)》中关于“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理念”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来的地形地貌和水系结构,设计中包含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建设上实施区域增绿行动,优化植物色彩布局,实施花园式特色街区、园林景观大道等“绿色”工程,最终将铁路文化与休闲公园完美融合,打造充满铁路文化和生态持续的绿色休闲文化公园,从根本上提升片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发展,提质增绿活化老城主持人:两座特色公园的规划建设,对我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对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和谐城区及如何建设城市,有何启示?

  孙如斌:在丰富城市文化方面,两个公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的保护、本土资源的利用和本土特点的挖掘,通过提炼蚌埠铁路文化,将铁轨、车轮、车厢、车头等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节点中,同时将车厢及车头功能结合,让蚌埠铁路文化完美融入公园景观中,增强公园文化性、功能性、艺术性,增强公园历史底蕴,给蚌埠市民一段文化记忆,努力将铁路文化与休闲公园完美融合,打造充满铁路文化和生态持续的绿色休闲文化公园。

  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项目定位为综合性公园,动静结合,古朴与现代交织,凸显文化特点。重点营造滨水文化、铁路文化及席家沟独有的场地历史文化,同时突出科技含量,在运动休闲区和铁路文化展示区设置有黑科技的VR体验BOX、微信扫码健身舱、无人零售展示、LED展示屏等高科技元素,营造创意集市、新科技展览体验等活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江海洋:推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比如成都的“东郊记忆”,本来是一座大都市里的废弃工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环境美化,摇身一变成了承载一个时代记忆的4A级景区。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拓宽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空间,助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而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环境优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两座公园的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西部城区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整合,从空间上打通花博园、涂山风景区、黑虎山和张公山公园的联系,填充化工企业退市进园遗留的城市间隙;从生态环境上大幅度改善西部城区的环境质量,逐渐修复自然生态;从产业上不断助推绿色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周末经济、文教经济、养老经济等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黄康:在我市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中,一直注重特色空间的打造,尤其是近几年利用创城和承办省运会的契机,建成了和正在建设一批特色公园、特色建筑,比如街头体育公园、淮河滨河绿带、城市文化馆等等。

  禹会区这两座特色公园的建设,有投资大、体量大的特点,将给城市西部城区面貌带来显著变化。可贵的是,禹会区委、区政府抓住城市空间转型中宝贵的机会,将疏解腾退的消极空间通过整合、梳理,建成绿色开放空间和铁路文化观光带,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加强城市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活化老城,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完)

来源:蚌埠新闻网  作者:张建平  编辑: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