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蚌埠 > 文体·旅游 > 文体旅游新闻 > 生态

呵护绿水青山 建设生态文明

时间:2019-04-26 10:34

  春风吹拂,珠城四月,处处生机盎然。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把“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蚌埠是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蚌埠发展大局和群众福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三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努力在攻坚克难中担当有为、赢得主动,开辟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特色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保持定力握紧绿色发展“指挥棒”

  “我们要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市委书记汪莹纯如是说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要积极构建齐抓共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蚌埠篇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对“生态优先”理念的一路坚守和发展,是蚌埠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我市近年来努力打造的金字招牌。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率先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了高规格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半年一总结,一月一督查推进,一周一分析调度”的三级推进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

  围绕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按年度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出台《蚌埠市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蚌埠市绿色发展行动施工方案》等计划方案,已累计实施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要点改革任务46项,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等工作在全省先试先行成为典范。

  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我市早行动、早部署、早落实,2015年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率先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入手,先后制定出台了《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蚌埠市城镇绿化条例》和《蚌埠市城市管理条例》,填补了生态环保工作地方法规的空白。

  2017年,聚焦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成功举办淮河流域绿色发展论坛,积极凝聚政府、科研院所、经济界、媒体及其他各界智慧与力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把脉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让蚌埠生态文明建设再添“国字号”区域战略发展平台。

  增强耐力高擎“绿色执法剑”

  一场春雨过后,行走在珠城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郁郁葱葱。

  围绕打造“中心城区市民享受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共绿色空间”目标,我市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完成龙子湖公园、张公山公园、淮河景观带、津浦大塘公园等园林绿化提升改造项目251个,街头绿地项目23个,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28.9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212.7万平方米,建设绿道55.81公里,人均绿地面积从以前的“一张床”成为现在的“一间房”。

  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需要蚌埠作示范、走在前。为此,始终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蚌埠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抓,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城乡综合治理等工程,不断提升环境要素质量,提高“绿色福利”供给水平,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满意率持续提升,2018年绿色发展年度评价考核位居全省第5,皖北第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早启动、早建章,作为我省非林长制试点城市,于2017年开始率先在全省第一批启动林长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市林长办相关负责人刘韶表示,通过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建立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2018年,我市组织林长深入各自的责任区,摸家底、找问题、理思路、解难题,摸排造林空间,落实管护措施,建立了问题排查、分办和解决工作机制,共排查林业难点150余个。

  “建立台账、加强调度、解决问题、对账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这是我市对中央环保督察秉持的鲜明态度。各地、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执行《蚌埠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下发了《关于建立蚌埠市突出环境问题责任追究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切实把环保责任和环保压力及时有效、不折不扣地传导到位,倒逼生态环保责任落实。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市发改委环资科负责人许海涛表示,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为此,我们从深挖突出环境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建立严格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红线管理制度,确定生态安全底线。

  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中心,一系列重拳出击,抑尘、禁燃、增绿……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图景。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作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制定出台工作方案,采取环评审批前置、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定期调度督查、“一票否决”等措施,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去年全市适用新《环保法》及四个配套办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72件,其中行政处罚案件149件,累计处罚金额893.29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09件、行政拘留10件,环境移送刑事案件1件。

  激发活力践行“绿色发展路”

  跨进新时代的大门,一边是城市提档升级,一边是企业转型发展,在进退两难中,蚌埠最终选择了“舍得”。蚌埠在政策和产业导向上一直坚持绿色发展,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特别是下决心实施西部城区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坚持以退为进,退出一片蓝天,推动了老工业基地破茧成蝶、焕发新生,既为城市发展腾出蓝天净土,也为企业壮大开辟崭新空间。共推进西部城区5户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12户商混企业退市进郊和23户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5户重点化工企业25个退市进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近70亿元。

  “必须坚定扛起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责任,紧紧抓住入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新时代蚌埠绿色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市长王诚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掷地有声。

  充分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平台优势,我市聚力推进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与此同时,蚌埠聚力突破生物基领域“卡脖子”技术,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建成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通过这种技术生产的塑料袋可降解、无污染,每年远销欧洲2亿只。

  向塑料宣战,向绿色要发展力,我市积极研究,先行探索,《关于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防治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提请市政府常委会审议,正在按程序报市委,提出了蚌埠“禁塑”的时间表和施工图。

  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领跑世界,建成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5G通信测试仪器、LED倒装芯片、OLED显示技术国内领先……围绕“绿色”这篇大文章,我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之路。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平台,以“创新之城?材料之都”为目标,坚持“高新集”的产业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工程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管理办法》,集中力量推进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市级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专用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建设。目前,战新产业企业发展到326户,企业总数、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居全省第4。

  围绕产业废物再利用、循环利用,“筑巢引凤”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垃圾焚烧发电总装机达到42.5MW,年可处理生活垃圾90万吨,发电2.3亿度;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污泥深度处置中心等项目落户静脉产业园;成功获批全国建筑垃圾治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试点城市。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杨露露  编辑: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