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蚌埠 > 县区·园区 > 五河

让来自五河的笛声“响”誉全国

时间:2022-05-17 10:32

  “别看芦苇秆不起眼,笛膜就是从秆茎里来,一根笛膜能卖2-3毛钱,今年我们采了五六万根芦苇,算下来就是万把块,这可比种地强多了!”5月13日上午,说起手上正忙着的笛膜加工,五河县新集镇双河村村民薛昌芳的脸上泛起了笑容。

  笛膜是竹笛吹奏必不可少的用品。五河县新集镇双河村被誉为中国“笛膜之乡”,具有30多年的生产笛膜传统。依托当地的芦苇资源和古法采集技术,每年在小满前20多天,该村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芦苇做笛膜,不仅在当地形成了特色产业,更带动村民实现了普遍增收,为该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双河村一探究竟,只见村里到处都是芦苇秆,家家都在做笛膜。走进村民薛昌芳家的后院,她正和两位邻居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娴熟地抽膜,一抽、一吹、一扭、一捋,不到二十秒,一根光滑、透明的笛膜条就做好了。“这是俺们村的传统手艺,我都干了20多年。”薛昌芳笑着说,现在她每天能抽膜3000根左右,按单根两毛算就是600块,“既不耽误家务,也不会太累,在家就能把钱赚到手,搁谁谁不干呢?”

  据了解,双河村之所以成为“笛膜之乡”,主要源于该村世代相传的古法芦苇采集技术。“不是每根芦苇里都结膜,如何从外观辨别要靠技术,而这项技术则为双河村所独有。”村民赵国民告诉记者,尽管有了独门技术,可芦苇仍需到水边采集。为了采集“合格”的芦苇,村里男人通常要到本村周边乃至方圆百里的地方,必要时还要穿上橡胶裤下水作业,“家家都在采,野生芦苇没有那么多,再加上20多天的季节限制,我们赚的也是辛苦钱。”

  “目前,我们村的笛膜主要销往浙江、重庆、广东等地,由于笛膜属于耗材,每年都供不应求,市场销路非常好。”双河村党总支书记张飞虎说,正因为有可观的经济回报,笛膜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有近800户农户参与,年产笛膜达到800-1000万根,平均每户增收可达3万元。

  整合资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考虑到笛膜的广阔前景,张飞虎表示,为把该产业做大做强,改变眼下村民“各自为战”的现状,双河村两委今年成立了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全村的笛膜加工户纳入统筹管理,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规划建设笛膜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带动更多村民提高收益的同时,为全村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来自五河的笛声“响”誉全国。(记者 贾铁成)

来源:蚌埠新闻网  作者:记者 贾铁成  编辑:马菲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