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亳州新闻 > 亳州人文

王如义:他乡打拼 故乡创业

2021年02月26日 09:39  来源: 亳州晚报
 

  王如义(左)在田间忙碌

  投资600万、流转土地2350亩、带动就业110人,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磨王西庄青年王如义返乡创业的故事非常励志,也颇有成就。

  大李集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0年7月,王如义中学一毕业,就奔着熟人去杭州打工,摆过地摊,进过工厂,当过油漆工。在做油漆工时,为了多赚钱,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磨砂皮,一直要做到深夜12点,甚至更晚,十根手指经常被磨破流血。经过近20年的打拼,王如义在杭州市成立了金核桃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500万,主要从事大型建筑外墙涂饰等工作。

  2018年春节,王如义回老家过年,得知大李集村有14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市里、县里还派来了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脱贫致富。随后,受邀参加“蒙城老乡 请您回家”创业座谈会的他进一步了解了政府支持乡亲回家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于是,他毅然决心返乡创业。

  过完春节,王如义组建了蒙城县绿色天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2350多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种植中药材,让贫困村有了大产业。

  为了向土地要效益,他在药材基地套种了近700亩花椒、西梅,两年后将大面积挂果,预计年产值470万元。去年7月份以来,他在部分地块套种的辣椒陆续成熟,每天70多名周边村民在地里采摘。摘下来的辣椒销往郑州、杭州、蚌埠等地,每年实现产值130多万元,帮助乡亲们增收40多万元。

  丹参、白术这类中药材要在秋收后种植,为了不让土地闲置,王如义将流转的土地先种了高粱,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群众种了400多亩高粱,帮助他们增收40多万元。为了让高粱穗子变废为宝,他租来村里一所废弃的学校,投资10万元整修后,成立了绿色天成扫把制作车间,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来车间扎扫把,以每把2元的工钱标准按件计酬。2018年10月份以来,已经加工扫把5万把,带动群众务工收入累计达到10万元,先后帮助2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稳定脱贫。

  此外,王如义还积极开发村集体资源,租赁、经营了村里的烘干塔和两台农机,承包了河道养殖鱼虾,同时在两岸堤坝种植柳树,美化河道,每年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10.2万元。这些费用,村里按照政策发放给了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近年来,王如义通过种植、养殖、扫把加工,带动附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高峰时有200多人同时在地里劳作,其中贫困户60多人。截至目前,王如义的公司已累计发放务工费16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近4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88万元,贫困户获得收入20万元。

  入冬以来,王如义的农场每天依然有大批村民务工,因为此时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的大白菜正在收割,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到农场帮忙。他说,看到乡亲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都有工资领,自己打心眼里高兴。

  现在,王如义初步制定了扎根家乡发展的十年远景规划,打算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近千亩空闲地种植花椒,打造“花椒村”。他同时还制定了三年近景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种植中药材,可以每年比种植传统农作物亩均增收千元以上。王如义说,他还打算介绍山东菏泽的蔬菜种植大户来村里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辣椒、大蒜等蔬菜,同时培养本村致富能手,增强村民的造血能力,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到时候,如果乡亲们也想种植药材、蔬菜,他可以给大家提供种子、幼苗和免费的技术支持。 (刘景侠 赵静)

编辑:胡先进
相关新闻

社会热点

游在亳州

住在亳州

买了还原房 能办过户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