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亳州新闻 > 亳州人文

手工制秤人:斤两之间全是良心

2021年07月16日 10:23  来源: 亳州新闻网
 

  王超没有放弃这份祖传下来的手艺,他认为这不但是一种坚持还是一种责任

 

          制作一杆秤需要刮杆、钻眼、砸刀子、标秤等近十道工序

  在涡阳县义门镇街西南角的街上,有这样一家卖秤的小店。如果从这里经过,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家秤店。刚刚入伏,几名街坊老邻居聚在店门口纳凉、聊天,偶尔才会有一两个人过来买秤,大部分的时间店里都很冷清。对此,制秤人王超已经习以为常。今年58岁的他,从事制秤手艺已经40多年。

  走进这家店,普普通通的老木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店内的布置有些凌乱。墙上挂着零零星星的十几杆秤,底下竖着几杆半成品。制秤的工作台上放着杂物,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王超平时制作手工秤的工作室。相较于附近街上翻修后的房子,这家小店在陈旧中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据介绍,王超家族世代制秤,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他本人从十几岁开始,就从父亲那里学习制秤的手艺。做杆秤需要刮杆、钻眼、砸刀子、标秤、打秤星、打磨、染色等近十道工序,做一杆秤平均用时四五个小时。这样算下来,一天只能做两三杆秤。

  “制秤是门‘良心活’,制秤和做人一样,要讲诚信,所以一定不能做缺斤少两的秤。”王超告诉记者,杆秤曾经采取十六进制,旧时一斤等于16两。为什么采取十六进制呢?有一个解释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德”,共为十六颗星星,一颗星代表一两,如果缺斤少两就意味着减少自己的福禄寿,警策买卖人时刻牢记公平交易。

  如今,王超店里的手工秤价格从20元到60元左右不等,不仅买秤的人越来越少,利润也是十分微薄。“现在还来我这买手工秤的,要么是不会用电子秤的老年人,要么就是来买一把小秤玩玩,用来收藏。”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义门镇注册备案的制秤人有30多人,可是到了2010年,就只有两人了。王超的两个儿子虽然都会制作杆秤,但他们都无心从事这个行业,因为靠制作手工秤赚钱,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求。

  “现在都有更精确、更方便的电子秤,我们这些‘老古董玩意’,很多人都不再需要了。”王超的话语中有些落寞,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目前,城区已经普遍不使用杆秤,仅一些农村的集市交易中一部分人还在使用着。为了营生,王超也不得已在店里兼卖起了电子秤。

  “就算以后不再使用手工秤的本体功能,只要它能销售,这门技艺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下去,我就心满意足了。”谈到制秤手艺的未来,这是王超的最后“奢求”。(刘心珠)

编辑:胡先进
相关新闻

社会热点

游在亳州

住在亳州

买了还原房 能办过户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