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亳州新闻 > 亳州社会

亳州:综合利用有妙招 秸秆变身“致富宝”

2022年06月24日 10:40  来源: 亳州新闻网

  返乡创业 秸秆圆梦

  小麦收割刚结束,秸秆加工正当时。在蒙城县小涧镇狼山村锋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工人们有序地开着叉车将一个个大圆捆形状的小麦秸秆放入揉丝机中,经过筛土、揉丝、打包等一套流程,变成方砖形饲料块。

  就这样,小麦秸秆经过加工制成饲料后,被大批量地送往养殖场,原本一文不值的秸秆,成为养殖场主争相抢购的饲料。

  “小麦秸秆粗纤维含量高,但难以被动物消化吸收,适口性差,通过揉丝机加工生产出来的秸秆饲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还能有效预防牲畜肠道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明显改善了牲畜产出的肉或奶制品的品质。”该公司负责人蔡锋说,他们是订单生产,秸秆饲料主要销往内蒙古地区,常年供货。现在秸秆直接发给电厂的话,一吨也就是300多元,做成秸秆饲料后,可以卖到500多元,每吨净增值100多元钱。

  今年42岁的蔡锋返乡创业之前一直在江苏无锡从事物流运输,经过多年的打拼,事业小有成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秸秆揉丝做饲料的生产技术,想到自己老家就是传统农业种植地区,原材料不用发愁,再加上生产工艺简单,涉足这个行业应该比较有前景,于是返乡创办了蒙城县锋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厂区,购置了揉丝机2台、打捆机4台、各类配套设备20余台,开始了“秸秆里淘金”的事业。

  “他们公司在夏收时就与我们村签订了收储协议,按照协议,我们村的秸秆全部由他们打捆、离田、清运,这就解决了秸秆离田的困难。同时,村里按照亩均5元的标准收取服务费,全村1.16万亩土地获得了5.8万元的收入,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狼山村党委书记邓飞说。

  据了解,该公司不仅与狼山村签订收储协议,还根据自身场地的容量,与附近的赵塘等村签订了协议,为相关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由于该公司揉丝制品属于订单生产,可以做到全年生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稳定务工岗位20多个,实现了不少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愿望。公司根据村里实际,优先招聘困难群众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增收的平台。

  “目前,公司两套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进行生产,每天可以生产出85吨左右的饲料,利润1万元以上,预计今年的总利润300万元左右。这比我在外地做物流运输好,以前废弃的秸秆成了我致富的‘小金条’。”蔡锋说,下一步,他准备在生产过程中为秸秆喷洒微生物菌,实现秸秆微发酵,更大程度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魏冉 任若男)

  秸秆“长出”蘑菇基地

 

                                          在晾晒的平菇

  6月16日上午,在利辛县汝集镇中华村产业园蘑菇生产基地,6个装满菇棒的蘑菇棚热闹不已。室内,一株株菌棒“含苞待放”,鲜嫩的小芽长势喜人;室外,工作人员正在地上晾晒蘑菇干,一片、二片、三片……一派丰收景象。

  据产业园负责人黄西亮介绍,中华村蘑菇园以生产平菇、金针菇、羊肚菌为主,目前正在生产的是平菇。出产平菇的菌种棒是产业园自己培育的,每个棚能放25000个菌种棒,每棒重1.5公斤左右,原料80%来自秸秆。每个棚可生产平菇50000公斤以上,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每棚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单此一项,蘑菇园年收入可超过100万元。

  蘑菇产业园在汝集扎下了根,让黄西亮这样的新型农民在创业中获得收益,更让废弃的秸秆有了“用武之地”。

  “食用菌+秸秆”为何有如此奇效呢?黄西亮解释说,将收获后的秸秆充分晒干后,用普通饲料粉碎机粉碎,按一定比例将棉壳、秸秆粉、麸皮、石灰混合二次发酵,然后种上食用菌,放进棚内,假以时日,就会生出蘑菇。待食用菌收获完后,将废菌袋运至空田,按每亩1000公斤左右均匀撒于田地内,经翻耕还田后便成了有机肥。

  中华村蘑菇产业园为汝集镇乃至利辛县、亳州市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让乡村有机肥来源多了一条途径。截至目前,汝集镇辖区内食用菌示范基地总面积已达500余亩,秸秆使用量已经超过15000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以前午收结束后,秸秆在田边、沟边、屋边乱堆乱放,既不美观,又不安全。现在镇里在所属16个村都设有秸秆收储点,将秸秆打捆后综合利用,除了生长蘑菇,还可以当作饲料进行养殖,变废为宝,既节能又环保,同时还为群众提供了一项新的增收渠道。”汝集镇镇长何永芹说道。(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秦鹏 文/图)

  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秸秆正在打捆离田

  在蒙城县金黄色的田野里,一台台秸秆粉碎机、打捆机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成片的小麦秸秆被机器“吃掉”,吐出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面包块”,再运往堆放场,机械化操作确保了秸秆全部打捆离田。

  “这几年,政府组织农业机械为群众清理秸秆,再由收储企业把秸秆进行回收,解决了过去秸秆处理难问题。”看着平整、干净的田地,楚村镇富达新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学伟说,他们村1万多亩小麦秸秆已全部打捆带走,田地干净了,夏种也不麻烦了,播下的玉米也不用担心出芽率低了。

  富达新村养牛大户丁怀好正在为秸秆收储不停地忙碌,除了要把自家的小麦秸秆打捆运回到养殖场外,他还要和周边的秸秆收储企业提前联系,为他留够充足的秸秆作为养牛的饲料。“我现在存栏黄牛100头,一天消耗秸秆400公斤左右,大部分都是从收储企业手里购买的。”丁怀好告诉记者,今年准备扩大存栏量,需要更多的秸秆饲料。

  李彪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丁怀好的长期合作伙伴,为他供应了不少秸秆饲料。今年,该合作社与富达新村等3个村签订了秸秆收储协议。为保障秸秆存储加工不受阴雨天气影响,该合作社投资180万元建成4000平方米封闭式钢结构收储厂房,并添置了打捆机、揉丝机等机械设备。

  “秸秆通过揉丝加工出来的饲草,优先供应本地养殖场,另外,我们还与宁夏一家奶牛养殖企业以每吨650元的价格签订了1万吨饲草供应合同。”合作社负责人李士银说,今年金融部门为他提供了500万元的收购贷款,让他有信心做到秸秆应收尽收,打出更多饲料来。

  秸秆收储不仅解决了处理难题,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张学伟说,通过为收储企业创造良好的收储作业环境和相关服务,该村乡村振兴公司能获得每亩4元的服务费,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4万多元的收入。

  富达新村只是蒙城县秸秆综合利用创收又环保的一个缩影。

  “秸秆由‘烫手的山芋’变成了企业争着要的‘香饽饽’,靠的就是秸秆综合利用。”蒙城县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一部分运到发电厂发电,变成清洁能源;一部分加工成饲草,成为养殖场的饲料和种植合作社的基料。

  截至目前,蒙城县已打捆离田的秸秆有19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所有小麦秸秆打捆离田目标。该县积极拓展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调动社会资金和种植养殖企业的秸秆收储积极性,推动循环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环保“双赢”,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马文照 文/图)

编辑:胡先进
相关新闻

社会热点

游在亳州

住在亳州

买了还原房 能办过户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