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亳州新闻 > 亳州要闻

《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之一

中安在线   2021-06-02 10:13:18   来源:亳州新闻网    作者:汝平   编辑:胡先进

  编者按 《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近日发布。《纲要》全面回顾了亳州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生动描绘了亳州未来五年乃至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及实施路径。

  今天起,亳州晚报开设专栏,围绕《纲要》,对亳州未来的发展理念目标、战略、路径、愿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

  市区陵西湖公园一角(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锚定 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决定》,坚定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进军。

  科技引领,高质量推进创新发展

  《纲要》明确,亳州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响应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建设,以实现科技创新“三个翻番”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市级创新平台10家。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促进创新创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新建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5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专员全覆盖。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家以上。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引进人才16.5万人。加快培育本土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0万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留亳返亳来亳就业创业政策。力争到2025年,累计吸引1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亳就业创业。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具有亳州特色的现代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金融服务,鼓励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本进入亳州,重点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助力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上市,“十四五”期间,全市上市(挂牌)企业达20家以上。

  深度融入,全方位推进开放发展

  《纲要》明确,亳州市将抢抓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瞄准长三角中心城市和高水平园区,以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为抓手,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与沪苏浙地区合作交流,推进“亳”字号农产品走出去,提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中医药服务长三角健康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亳州中医药产业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中药材供给体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坚持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大力推进区域开放合作。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区域性河流绿色发展体系,到2025年,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势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亳州样板。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完善提升载体功能,推进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打造现代产城一体化新区。推动创新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经营(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1个、超500亿元开发区2个、超300亿元开发区5个。

  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突出精准招商,全面梳理我市产业优势和短板,科学制定产业招商地图,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式产业链招商。创新方式招商,加快推进网络招商、 基金招商、金融资本招商,不断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完善机制招商,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提升外贸外资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40家,进出口规模超1000万美元企业达50家,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稳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十四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

  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纲要》明确,坚持分类指导、区域协同,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构建以市中心城区、三县县城、农村集镇、美丽乡村为主体的总体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编制实施市县乡三级三类空间规划,构建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县城建成中等规模城市,加快建设农村集镇,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到2025年,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200个、美丽乡村自然村庄2000个。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到2025年,全市完成234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园、游园建设,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到2025年,建成8个城市公园、30个街头游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消防等工程。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强化要素支撑,加快经济特色化、产业集群化,力争到2025年,3 个县(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前列。

  践行“两山”理念,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

  《纲要》明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生态化,以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特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培育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制定配套制度,通过生态补偿、循环补贴、低碳补助等方式激励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生产。加快推进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碳达峰和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工作方案,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深入推进“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中央和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问题等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数。加强河湖水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升级版,深化河长制改革,强化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提升河湖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升土壤污染和固废危废防治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高标准推进共享发展

  《纲要》明确,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15万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健全就业监测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未参保居民等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力争到2025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稳定现有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多种方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持续完善税收、住房、社保等配套支持体系,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成本。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6%,公办园占比达51%;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组建市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6个。提升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教师待遇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汝平)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