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中华药都

以诚为本 和气生财

2021年01月21日 09:13  来源: 亳州晚报
 


 
 


 

  李华光:诚信至上的药商排头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与和气是最强的优势,而虚假和欺骗是最大的“毒瘤”,商人与消费者以诚相待、以和相处,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讲诚信一日容易,诚信一生却很难。诚信是灵魂、是生命,也是药商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能够坚持将诚信一以贯之的企业弥足珍贵,康美中药材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诚信做人,用心做药,这是我们公司一直以来信奉的理念。”李华光说。李华光无疑是成功药商的代表,他所在的安徽三义堂国药集团,始创于1981年,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亳州知名药企,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旗下的安徽三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在中医药板挂牌上市。

  2000年,中专毕业的李华光放弃专业对口工作,就职于亲戚开办的三义堂药材站,从此投身药材商海。当时的三义堂药材站仅有5名员工,规模也仅有2间门面,发展不算特别快。药材店铺里,工人们的分工并不明确,李华光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无论是买药、晒药,还是装货、发货,以及各类零活,他都亲身参与,练就了一身“多面手”的本事。2008年,三义堂药材站扩大规模至8间门面,生意逐渐步入了快车道。

  进入药材行业20年来,李华光见证了三义堂从以前的小门面,成长为现在的大公司,也见证了亳州中药材市场的日渐繁荣。他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发展,离不开“诚信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10多年前,在药材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我们就坚持五天之内无条件退货退款,最大限度地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李华光说,三义堂能够经久不衰,离不开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药企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药材的作用是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必须坚决抵制假药劣药。”李华光说,个别药商利欲熏心,必将亲手葬送自己的事业。

  鲁经纬:诚信好学的90后新药商

  “这一批货要发往黑龙江,10盒冬虫夏草,50盒精品燕窝,总价超过10万元,算是一笔比较大的生意。”鲁经纬正在自家店铺里包装药材,他手脚麻利,每盒包装都力求尽善尽美。

  临近春节,正是冬虫夏草和燕窝的销售旺季,鲁经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鲁经纬现年26岁,开店仅仅两年时间,是康美中药城里最年轻的一批药商。虽然做生意时间不长,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逐渐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时间回到2014年,鲁经纬刚刚离开校园,他没有选择接手父亲的生意,而是毫不犹豫地进入到药材行业。起初,他先在亲戚的药材行里学徒,从认货、买货、搬货、送货,到与人沟通、察言观色、分析行情,鲁经纬从最简单的开始学起,一点一滴积累做生意的经验。经过4年的摔打之后,鲁经纬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生意好手,也开始着手谋划自己开店单干。

  2018年,刚刚成家的鲁经纬,手里积攒了一些启动资金之后,在康美中药城精品区盘下一家门面,主营冬虫夏草、藏红花、燕窝、海参等名贵中药材。得益于4年的学徒经历,鲁经纬的生意做得比较顺利,两年时间培养了一大批老客户,时常能接到金额较大的订单,最大一笔订单交易额达16万元之多。

  “做药材生意学问很大,个人精力毕竟有限,很难掌握多种药材的知识,所以我就专注几个单一品种,以诚为本、热情待客。”鲁经纬说,诚信经营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不断学习是更上层楼的必经之路。

  宁德学:从年轻药农到厚德药商

  30多年前,宁德学还是个年轻小伙子,为了过上好日子,跟随父辈种植牡丹和白芍,从此与中药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宁德学现年54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十几岁的他早早下学,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半种粮食,一半种药材,日子勉强过得去。

  1990年,20出头的宁德学看到其中的商机,便在种地之余做起了药材买卖。他在药材市场购买少量中药材,然后骑着自行车辗转周围地区售卖,最近的地方到河南洛阳,最远的地方到湖北十堰,农村或集镇上的门诊部是他的主要客户。

  “那时候是真苦啊,光自行车就蹬坏了五六辆。”回想那几年的卖药经历,宁德学不堪回首。为了省钱,身在异乡的宁德学只敢住一元钱一夜的客店,吃的是最简单的油条稀饭,连吃一碗肉丝面都是奢侈的,衣服一个月不换一次。最怕的是冬天,鞋子里灌得都是雪,手脚冻得冰凉。就这样咬牙跑了八年之后,宁德学终于积攒了一些小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资本。

  1998年,宁德学在老康美药行租下一间门面,后经朋友介绍,开始从东北收购红参、白参等药材,在亳州中药材市场销售,告别了四处奔波的生活,事业渐渐有了起色。2013年,宁德学转移经营阵地,在新康美药行开设了一家人参精品店,生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做生意一要诚信、二要坚持,有苦才有甜。”宁德学说,做药农时没有掺假售假,做药商后也始终坚持货真价实,这才有了事业的小小成功。

  张小玲:诚心加和气等于成功

  “走过路过别错过,新会陈皮泡水喝,健胃降火、生津止咳。”张小玲满脸笑容,在店铺门前热情招呼路过的顾客,那份热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小玲家住谯城区五马镇,20出头就开始做生意,开过饭店、卖过早点、做过鸭蛋生意,但都没有挣上多少钱。2000年前后,张小玲和丈夫了解到,同村人在亳州做药材生意赚了大钱,有的还在市区买了房,于是决定离开乡村,到城市闯荡一番。

  当时,她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家中积蓄更是少得可怜,在城里连房都租不起。为了做生意,她向亲戚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和300元钱,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不到400元,就这样开始了新事业,主营亳州地产药材。起步阶段困难重重,一没钱二没经验,但好在张小玲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总是笑脸相迎、真诚待人,很快就积累了一部分客户资源。

  “当时,我们天不亮就去十九里镇进货,再拉到市场上销售,挣的就是个辛苦钱。”张小玲说,起早贪黑确实辛苦,但每一滴汗水都没有白流,心里总有个盼头,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家庭条件也改善不少。

  2014年,头脑灵活的张小玲发现新会陈皮行情持续向好,利润空间比较大,而整个市场上卖家并不多,她迅速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之后,张小玲便放弃以前的经营品种,将生意重心转移到新会陈皮上,生意果然是红红火火,实实在在赚了一笔。“陈皮不赔钱,越陈越值钱。”张小玲说。

  “我做生意没什么诀窍,就是坚持信誉至上、和气生财。”马小玲说,别人都夸她是做生意的好手,她却认为事业的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以诚心、和气换客户真心。 (记者 魏军 文/图)

编辑:胡先进
相关新闻

社会热点

游在亳州

住在亳州

买了还原房 能办过户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