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池州 > 新闻中心

五年来,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池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蹄疾步稳

走出“池州特色”一体化发展路子

时间: 2021-09-18 09:06

  今年6月18日,一场特别的会议在上海市长宁区举行。会上,池州市与上海市长宁区正式签订《进一步深化友好市区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产业、园区、文旅康养、农产品供需、科创与人才、城市治理、金融、公共服务、商会协会、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明确了10个方面的合作事项,标志着双方在深化一体化发展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这是一场长三角地区的“首尾对话”。万里长江从池州始入长三角,一路浩浩汤汤、奔腾不息“抵达”上海,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地人民。如今,站在新时代的风口,长江又把池州牵引向东,对标先进,踏浪逐梦,推向了更大的发展舞台。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五年。2016年,池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员。走进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顺势出台《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缩短时空距离

  “以前去上海,早上5点多钟就要开始等长途客车,通常要耗费一天时间。现在坐上了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班次还多。”老家位于贵池区牌楼镇的孙鹏供职于上海一家公司,对比今昔,感慨万千。超级便捷的交通拉近了核心城市间的距离,如今像孙鹏这样在外工作的池州人,随时回家不再是梦。

  近年来,我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高质量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交通项目,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武汉都市圈交汇的重要节点。

  截至目前,合肥至池州铁路已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并列入安徽省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近期行动计划2021年前期工作项目,已编制完成项目预可研报告。池黄高铁池州段项目用地已获批,池州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东至经开区长江干线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铁路专用线工程)加快建设,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初稿已编制完成。

  产业承接转移 加速新兴要素聚集

  位于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利用企业新上马的5条大模板国际先进生产线,忙着赶制生产一批销往浙江宁波和江苏常州等地的光伏发电保护器件芯片订单。

  这家专业从事半导体芯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前正是看中了落户池州的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一定规模的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才信心满满地将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从江苏南通迁移到了池州。

  “池州生态环境、承载空间、资源禀赋等叠加优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接长三角区域大市场,加快推进企业做大规模、做精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孙根表示,目前他们的产品70%销往长三角地区。

  近年来,我市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特色、新兴产业资源的要素集聚,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合作能级,努力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先机。

  据了解,我市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达95家,企业制造从最初的小尺寸晶圆制造、封测为主逐步延伸至形成“芯、屏、器、核”智能终端全产业生态链。

  为进一步优化半导体产业的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技术链,去年10月底,我市创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利用平台招商链接长三角科技项目资源。截至9月初,该产业园累计储备8寸硅麦在谈项目27个,签约落地项目7个,总投资约29.7亿元。

  近年来,我市高质量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制定八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目前,我市省外投资商60%以上来自沪苏浙地区,电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新经济业态80%以上是由从沪苏浙地区返乡者来创业的,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仅今年1至8月份,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09个,实际到位资金491.23亿元。其中,新引进沪苏浙来池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实际到位资金323.06亿元。

  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9月3日,记者来到石台县牯牛降风景区采访时看到,尽管不是节假日,可前来游玩的游客并不少。“选择来牯牛降游玩,一方面是这里的山水风光迷人,另一方面是吃饭住宿很方便实惠,而且非常有特色。”来自合肥的游客胡耀东说。

  随着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整体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以及互联网信息日益发达,长三角地区市场成为了牯牛降景区“主攻”方向。去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景区通过渠道建设、品牌提升、硬件打造等措施,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提高景区知名度。同时,以“富氧富硒生态山水”为卖点,对长三角市场进一步进行拓展,主动迎合长三角地区游客需求。“去年9月份至今年5月份,接待人数和收入保持20%以上同期高位增长,长三角区域的游客已占景区所有游客70%以上,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石台县牯牛降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我市面向上海、杭州、南京三地市民推出长三角重点城市‘池州市民旅游卡’,目前加盟景区达24家,占全市A级景区的62%。”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市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市全力构建“主城区、环九华山、石台三点支撑,多板块协同”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行动,编制《全市文旅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推进东九华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将池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发展大健康产业 加快绿色崛起

  今年3月,我市与浙江金华、江苏无锡、上海长宁等地民政部门联合召开养老政策互通互认座谈会,邀请上海长三角养老服务促进中心专家对我市康养产业发展进行业态系统调研、项目策划,明确项目区块规划和建设方向,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试点。近年来,我市还积极引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深化市人民医院与上海交大六院、九院的医疗协作,开展知名专家门诊坐诊和现场手术指导;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与上海市儿童医院签订的医联体合作协议,开展常态化合作等,不断提升康养水平。

  今年4月,我市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合作池州论坛,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联盟、云创园生物医药安徽基地,10位专家被聘为池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特聘顾问。

  众所周知,我市以“山、水、土、气”闻名,森林覆盖率达60%,富硒资源占全市面积的60.2%。此前,安徽省共发布了三批6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我市就占了6个,分别是贵池区西山焦枣、秋浦花鳜、霄坑绿茶,东至县食用菌、东至云尖,青阳县九华黄精。另外我市富硒稻、中药材、高山蔬菜、优质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在长三角地区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只会眷顾奋斗者。展望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不断扩大文旅康养合作成果,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多层次合作,努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样板。

来源: 池州日报  作者: 韩磊 编辑:王依阳
相关新闻
 
热点
政务
视频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中安新闻客户端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