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池州 > 新闻中心

民生服务有“质感” 民生保障有“温度”

时间: 2021-09-23 09:50

  自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在我市发展的每一个瞬间。涵盖老有所养、困有所济、残有所助等各项保障事业,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突出的民生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兑现了“说出去”的承诺,一幅凝聚“质感和温度”的民生画卷在池城大地徐徐展开。

  升级养老服务

  从“有所养”到“有所乐”

  欢乐的舞蹈跳起来、幸福的歌曲唱起来、健康的运动做起来,石台县丁香镇华桥村的养老服务站内,不时传出欢笑声。“我孩子都在外面打工,一个人在家里很无聊,自从来到这里,和这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还能做做理疗,感觉心情更加舒畅了。”谈起养老服务站的好处,村民胡大爷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赞。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留守老人”群体逐步扩大,一些“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单调生活。为解决“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需求,2020年,华桥村依托池州邻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建起了养老服务站,不仅设有残疾人康复室、健康生活指导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活动区域,还安排志愿者不定期探访残疾、留守、失能失智等困难老人,提供测血压、理发、打扫卫生等便民服务。

  华桥村的养老服务站只是全市养老事业发展的小小缩影。在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我市首家以“康养融合、六位一体”为养老服务模式的市级公建民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每天都是一幅幸福温馨的和谐画面。据池州市养老服务中心院长罗祥美介绍,目前他们主要以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机构养老为主,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养老监督、老人安全防护等作用,让孤独的老人可以得到专业性照顾,找回集体的温暖,用心托起“夕阳红”,助推池州市养老服务高品质发展。

  不使桑榆忧向晚,长令银发享乐园。“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完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不仅是为了给老人们搭建一个加深沟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的平台,提升他们的养老‘幸福指数’,还希望通过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改革与实践,推动养老服务逐步由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由兜底特困向普惠养老、由生活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变。全市已建成市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个、县级综合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56个、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含村民互助点)201个,其中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38个。

  保障饮水安全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村的层林深处,有一个特殊的村民组——石排组,由于地势高,山上多岩石,资源缺乏,常被当地村民自嘲为“石头村”。“饮水卡脖子”,曾一直是这里的难题。如今,在石排组的高山沟里,一处清澈的水源涓涓不息,由管道通往每家每户,一旁的过滤池、蓄水池静静地矗立着,像是两个“安全卫士”为村民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让百姓喝上了放心水。“以前我们村总是断水,到了用水高峰期,家家户户都没水吃,现在不同了,不仅水量变大了,水质也变好了,我们喝着开心也放心,生活上方便了很多。”闲谈中,石排组几个村民说道。

  民之所忧,政之所思;民之所盼,政之所行。“‘十三五’以来,市水利局始终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作为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共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18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19处,解决和改善27万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5%,自来水普及率达93.5%,超过了农村饮水‘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任务,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市村镇供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底,全市共实现了89个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回望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路,处处可见新变化,也承载着许多新希望。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令人兴奋,它不仅见证着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变化和发展,也印证着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所突出的质的飞跃。水管的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工程重要的一环,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已全部完成。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民生保障交上一份喜人的答卷。

  救助困难群体

  从“解民忧”到“暖民心”

  “鲍大姐有重度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她还有一个女儿需要上学。平时经常看见镇里、村里来人上门关心鲍大姐他们一家,生活在这里,我觉得很温馨。”青阳县丁桥镇对困难群众的救助,牛山村的村民们都看在心里,暖在心中。

  村民口中的鲍大姐由于身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丁桥镇了解情况后高度重视,主动帮其向民政部门申请低保,并咨询相关部门是否还有其它政策上的帮扶。现如今,鲍某家庭除了享受低保外,还能享受教育补贴政策,此外,镇村两级还积极帮他申请社会救助。鲍某激动地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这样暖心贴心地在照顾像我这样的困难群体,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其实,这并非个例,而是我市扎实开展困难群众“漏保”“漏救”问题“点题整治”的缩影。“十三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覆盖城乡、托底有力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普遍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规范运行,临时救助管理平稳有序,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据统计,自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升,全市纳入城乡低保5.57万人、特困供养对象1万人,保障孤儿373名,2.2万名贫困残疾人和1.9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补贴。同时,临时救助时效性也在不断增强,普遍建立起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5年来,累计开展临时救助27995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100万元。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升兜底保障水平。“根据《池州市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实施方案》《关于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我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0项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编密扎牢了民生保障安全网,有力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进一步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部门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救助服务、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生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老百姓的心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 池州日报  作者: 陈淑芬 编辑:王依阳
相关新闻
 
热点
政务
视频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中安新闻客户端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