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6月3日上午7点,夏雨初歇。位于颍东区正午镇的阜阳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田里,3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个个挂着小标示牌的尼龙网袋摆放在金黄的麦穗上,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粒粒金灿灿的小麦装袋待测。

  “这些小麦都是国家、省试验品系品种,得抢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完毕,确保颗粒归仓。”市农科院小麦研发中心主任冯家春戴着草帽、穿着解放鞋,在麦田里不停奔走,小心翼翼地指挥收割。

  作为全国黄淮南片34个承担国家小麦品系品种试验点之一,市农科院正午试验基地今年种植了国家、省级试验品系品种422个、面积近百亩。其中,包括“阜航麦1号”的高产示范项目。

  和其他试验点类似,从小麦播种到收割,市农科院试验组按照试验方案,进行了精准全程测试记录,并及时开展了赤霉病防治等相关田管工作。

  今年,在小麦成熟的关键节点,我市遭遇了连阴雨天气。6月2日晚,冒雨来到基地查看小麦情况后,冯家春和其他组员决定在降雨短暂停止期,组织人力机械抢收。

  3日凌晨,冯家春等7名种子试验专家、技术人员早早来到试验田,待气温稍高、小麦潮气略微减少后,当即组织抢收。

  不同于普通小麦的收割,试验田试种品系数量多、单品面积小,需要分类收割装袋,同时对机收减损及精细化收割也提出更高要求。每个品系收割前,技术人员都现场核对品系组别、编号、名称,分类选取20株麦穗作为考种样品留存;工作人员则将标识牌放进透明尼龙网袋,收割一个品系当即装袋封口,随即进行初步测产,然后统一转运到指定仓库。

  “这轮降雨对麦种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抢收间隙,冯家春捧起一把刚收获的小麦察看形色,挑出一颗麦粒嚼了嚼后说,“无论是品相还是含水量,都实现了预期收割目标,简单晾晒后,就能进行正式测产。”

  实际上,品种试验是一个长期过程。根据国家小麦品种试验实施方案,成为好的品种,必须要经过5年的试种,即2年比较试验、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汇总数十个试验点的数据,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全部过关,才能筛选出一个好的品种。

  因担负着为小麦新品种选拔“国家队队员”提供重要参考数据等任务,试验田小麦的高效、规范、精细抢收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当晚7点30分,该基地试验小麦全部抢收完毕,实现颗粒归仓。下一步,市农科院将根据小麦水分情况,分类进行晾晒或烘干,择机正式测产,并结合生长全程观察记载等形成详细试验报告上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市加快品种创新,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5个,建立小麦等种子生产基地18万亩,小麦种子自繁自供率达90%以上。尤其是自主培育的“阜航麦1号”,是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矮秆、大穗、抗病性好、丰产性突出等优点,目前在安徽、河南、江苏累计推广40万亩。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