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并不相识的徐子强和孔佳伟,都收获了各自人生的“小欢喜”。
在江苏省南京市,18岁的徐子强开始了在中国药科大学的4年学习之旅;在安徽省太和县,22岁的孔佳伟顺利入职贝克药业,以在制药工程专业所学,走上质量检测岗位。
徐子强和孔佳伟都是太和籍制药类专业大学生,这个共同的身份,让他们成为太和英才计划的受益者,享受每年不超过5000元的学费补助。
从太和籍企业家资助本地学子,到太和英才计划实施——聚焦医药产业发展的“储才”行动,已在这座“医药之城”持续16年。仅2019年太和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就有370余名太和籍学子受益,补助金额近300万元。
“真金白银”推进医药人才培养、补助兑现不设门槛,太和的这步棋,正赢得越来越多认可。
今年2月,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太和调研时即为之点赞:“产业人才培育从教育入手,非常好!”
一个人的助学“坚持”
说起太和,离不开“医药”二字。
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太和县目前有来自全国的5000多家药企驻场,并有5万多家医药经销商遍布全国。2022年,县内医药销售额超过126亿元。
“医药之城”太和,“由商转工”也取得成效:全县规上医药企业已达到61家,先后将“国家火炬安徽太和医药高端制剂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称号收入囊中。
持续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人才是关键。北京太和保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张建强,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2007年春天,在医药领域有所建树的张建强,于家乡太和县启动保兴助学金项目:不设任何前提条件,每年以报销学费的方式资助约2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其中制药类专业学生优先。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家乡这些优秀的孩子,能够顺利继续学业,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张建强说。
这份善举,一坚持就是十余年。在张建强的帮助下,累计有216名太和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已经开始回馈家乡。
一座城的储才“接力”
张建强的助学善举,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太和籍学子受益,更启发了太和这座“医药之城”的人才培养思路。
2019年,太和县开始从政府层面“接力”,决定将张建强的个人善举放大至全县层面——出台太和英才计划,对所有籍贯为太和县、从太和县域内高中毕业、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为制药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给予在校期间学费补助,每人每年度不超过5000元。
“补助兑现不设门槛,就是说,无论这些学生将来回不回太和,我们都会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助。”太和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琪琛介绍,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储备医药领域人才。
在孙琪琛看来,太和县地处皖北,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毕竟远离一线城市,近年来实施的引才、留才举措,也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锁定太和籍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他们的家乡在太和,无论回不回来工作,只要学习了医药专业、从事这一领域工作,将来就有很大可能与家乡产生联系。太和医药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学子就是重要财富。”
这几年,英才计划实施已成为太和县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考结束后,政策宣传都会在各个高中展开,信息登记、核查、兑现机制也迅速健全起来,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都顺利享受学费补助。
一群人的奋斗目标
学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正步入“收获季”。
孔佳伟是太和英才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子,2019年考入蚌埠医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眼下已回到太和工作:“家乡药企很多,找工作很方便,我也很快落实了工作,工资和前景都很不错。”
与孔佳伟同批,2019年获得太和县政策资助的67名制药类专业大学生中,目前已有至少9人回到太和工作,另有27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张建强坚持十多年的助学善举,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回报”。在保兴助学金的资助下,太和学子李洪涛完成了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学习,2021年11月回到太和,任保兴产业园总裁助理,直到今年年初因筹备留学深造事宜离职。
“一直关注着家乡发展,也希望贡献一份力量。”李洪涛说,尽管由于学业原因暂时离开了太和,但助力家乡发展的心不会变。
储才政策的成效,让太和抓好人才这个医药产业第一资源的决心更加坚定。
目前,太和县对制药类人才在县域内就业,也给予政策支持:凡是与太和县内制药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连续工作满3年并按规定在太和县缴纳社保的制药类人才,均给予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资金补助。同时,享受优先租住公租房待遇,租房费用实行全额补贴,期限不超过5年。
此外,8.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已建成,为医药产业发展培育人才的太和县职教园区也在加紧建设……“太和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医药类人才求贤若渴。希望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更好汇聚优秀人才,助力太和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太和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建华说。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