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说起曾经的居住地,阜南县中岗镇南街民族居委会村民李志城心情复杂:高高的庄台,到处是儿时回忆,也满是现实的无奈。隆起的高台像一道道屏障,将村民深深包裹在贫困之中。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搬!”2016年我市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5年间包括李志城在内的1万多名群众搬出穷窝窝,阔步奔小康,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搬得出

  ——全市建成28个集中安置区,10027人住进新房

  “出门、吃水、上学、看病,以前在庄台上生活,没有哪个是不难的。”李志城直言不讳。

  过去,李志城一家四口居住在南街民族居委会的回民庄台上,生活环境差不说,衣食住行也很不便。搬出庄台,曾是几辈人的梦想。

  2016年,南街民族居委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拔地而起,15栋高楼、290套住房建成后,121户贫困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李志城一家也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小区路面干净,环境优美。搬出穷窝,住上楼房,祖辈们的梦想在我们这里成真了。”舒适的环境,让李志城一家格外珍惜,每天都会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地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皖北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沿淮行蓄洪区,“三区”叠加的现实压力下,阜阳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

  “我市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贫困人口分布及搬迁对象意愿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安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在集中安置方面,重点规划安置区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市28个集中安置区均设立在集镇或村交通便利处,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搬迁安置10027人,其中集中安置9252人,分散安置775人,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连续四年受到省发改委通报表彰。2020年,颍上、临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受到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

  稳得住

  ——水净灯明、垃圾随清、网络覆盖成安置区“标配”

  堤陡坝高,交通闭塞,孩子上学“累腿”、老爹患病“靠忍”,这是曾经居住在洪河堤坝上的徐志平面临的窘境。

  搬进临泉县桃花安置区后,家门口就有学校和医院,孩子上学还有补贴,老爹头疼脑热也能去医院。三年多来,徐志平一家生活安稳幸福。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仅教育、医疗设施齐全,还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生活超市、集贸市场等,为村民们生活提供了便利。

  夜幕降临,颍上县黄桥镇两湾新村安置区,居民荆芳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文化广场上。音乐响起,舞步统一,荆芳和伙伴们跳得欢乐,出门遛弯的居民看得开心。“搬过来后,日子过得特别舒心。”荆芳笑着说。

  在我市,像桃花安置区、两湾新村安置区这样配套齐全的环境,已成为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标配”。全市28个集中安置区实现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覆盖,道路全部硬化畅通,还配套建设了垃圾转运处理和排污设施。上学不用愁、看病有保障,环境美了、日子好了,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写进了群众心坎里。

  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全部实现就业

  临近下班时间,颍上县夏桥镇的就业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依然不绝于耳。老员工万云先技术娴熟、干活麻利,一上午数她身旁的衣服堆得最高。

  “住上了新房子不说,我还在家旁边找到了活干,一月工资一两千,既能照顾家,还挣到了钱,不用一心挂两头,这样的生活挺满足的。”手里又一件衣服要完工,万云先笑容满面。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为了解决好群众“搬出后怎么生活”的问题,我市建立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需求清单,督促安置区建设就业车间,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助力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同时协调人社部门,指导安置区所在乡镇政府,积极开发保洁、护林、护路等公益岗位,帮助578户搬迁家庭落实公益岗位。“十三五”时期,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5388人全部实现就业。

  当地政府不仅稳就业,还根据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和意愿,鼓励大家通过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45岁的徐志平参加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后,申请办理了养殖贷款,养了10头母猪,加上家里其他收入,一年下来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