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杨泉展示他书写的古文字

  核心提示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对普通人来说就像“天书”。但阜阳青年、国学爱好者杨泉却沉迷其中,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并坚持每天书写。目前,他能够熟练掌握700多个甲骨文、金文的读音和释义,篆书识字量更是达到4000余字。

  对国学产生兴趣,边打工边学习

  杨泉大学毕业后,进入阜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2007年,杨泉去拜访亳州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一名国学爱好者,书柜里摆满了《诗经》《论语》《大学》等国学书籍,经常带一群孩童诵读经典。那种氛围一下打动了杨泉,“原来还有这种活法,人生充满书香味”。

  从那以后,杨泉对国学产生了兴趣,买来很多国学书籍诵读,越读越痴迷,后来干脆辞了职,专心学习国学。

  2011年,杨泉先后到桂林、北京和广州等地求学。“那时我就下了决心,既然学,一定要学好。”在北京和广州期间,他边打工、边看书,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

  “每天一早进去,晚上出来,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杨泉说,他读了大量国学著作,每天阅读量达七八万字,还听了多场专家讲座。

  后来,接触了文字类著作,他觉得只有追根溯源,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国学。于是,他用了四年时间学习、研究古文字:读了40多本古文字著作,抄写许慎的《说文解字》、季旭昇《说文解字部首新证》等书籍;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顺序,了解每个字的读音、发展演化、释义等。光是笔记,他就记录了20多本。

  掌握700多个甲骨文的读音与释义

  沉下心学习,让杨泉学到了很多古文字知识,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乐趣。

  在学习古文字过程中,杨泉先从部首学起,再熟悉每个字的演化和各种写法,通过无数次地抄写、标注、背诵强化记忆。其中,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文字,辨识难度较大,有些字有几种、十几种不同写法,每个写法他都反复学习。

  与现代汉字不同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是没有笔顺的,这也为书写增加了难度。杨泉通过研读专家著作,加上自己的揣摩和理解,探寻它们的写法。通过多年如一日的学习与书写,目前他已经掌握了700多个骨甲文、金文的读音、释义和写法。

  通过不断学习,杨泉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包括义理、诗词和文字三大项。其中义理是以《论语》《孟子》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诗词则包括《诗经》和唐诗宋词等,文字是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文字学。

  学习给杨泉带来的变化,除了国学知识更加丰厚,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捧起古文,尤其是先秦的文章,读起来很顺畅。”

  希望带动更多人领略汉字之美

  目前,杨泉在阜城开了一家国学馆,带领一群孩子学习国学知识。

  他的授课内容包括两项,一是诵读《大学》《论语》《孟子》《诗经》等传统经典,二是教孩子们识字。与其他课堂不同的是,他立足于《说文解字》等著作,讲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变。

  比如在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时,他会先写出贝壳、鸟和人的甲骨文字,再通过讲解,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汉字字形、字意与演化。这种特殊的课件,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

  “中国汉字形体优美,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中国味。”杨泉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对汉字的学习与研究、对国学的传承与推广,让更多孩子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汉字的魅力。

  

相关新闻

阜合园区举办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供需对接活动
聚“光”成“链” 发力新赛道
特教学校新校区建设加速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