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安在线
骑行留影
昨日,本报刊发了临泉少年任文源骑行1500余公里到达北京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一位市民向记者爆料:一名阜阳学子骑自行车穿越1788公里,从学校返回家乡阜阳,沿途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接受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熏陶。随后,记者联系上了这名阜阳学子刘甲伟。
跨越17城骑车返乡
刘甲伟家住颍东区口孜镇,2020年考入大连大学。2021年3月,他参军入伍,并于2023年3月退役复学。在一次活动中,刘甲伟结识了同样热爱骑行且同为退伍军人的六安学长熊磊,两人决定暑期从大连骑行回安徽。
“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刚开始家人担心路途遥远,不同意。”刘甲伟说,经过长时间沟通,家人最终同意了这一计划。
今年4月,刘甲伟开始积极准备。他坚持跑步、骑行和力量训练,自学了换胎技术,并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积攒了1000余元,加上平日节省的费用,作为此次骑行的经费。
“放假前,我让家人把高中毕业时买的自行车寄来,还准备了帐篷、修车工具、换洗衣物等,于7月10日踏上归途。”刘甲伟说。
两人从大连出发,途经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五省,跨越17座城市,历时17天,于7月26日晚8时左右抵达阜阳,总骑行距离达1788公里。次日,熊磊办理了自行车托运手续,乘火车返回六安。
克服多种艰难险阻
骑行途中,两人遭遇了诸多挑战。
“第一天出发不久,我的车胎就爆了,幸好及时修复。”刘甲伟说,整个行程,他的车胎爆了两次,熊磊的则爆了三次。
为避开高温时段,他们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出发,上午11点左右找阴凉处休息;傍晚四五点继续骑行,直至晚间10点以后休息。尽管如此,炎热天气仍让他们消耗了大量水分,有时还需应对突如其来的大雨。
“旅途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休息不好。”刘甲伟介绍,为了省钱,他们每隔四天左右会住宾馆洗漱、充电,其余时间则在路边或公园内搭帐篷露宿。“深夜的大车声和晨练者的打扰,让我们难以安睡。好不容易有了睡意,又到了出发的时间,还得强迫自己按时上路。”
最艰难的一次是在前往泰山途中,他们需要翻越一段落差500米的山路。两人根本骑不动,只能推车前行,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才抵达山顶。翻越此山后,泰山已近在咫尺。两人稍作休整后再次启程,直至凌晨时分,终于成功登顶泰山。然而,由于天公不作美,云层厚重,他们未能看到壮丽的日出,只得遗憾地下山。
“那天,我们的体力几乎耗尽,全靠一路上相互谈笑风生,彼此鼓励,才得以坚持到最后。”刘甲伟感慨。
一次精神的升华与洗礼
此行,两人不仅领略了祖国的风光,还深入参观了多处文化古迹和红色景点。“这与我在部队受到的教育有关。”刘甲伟说。
在位于大连市的关向应纪念馆,他们被关向应将军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在辽宁省盘锦市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葫芦古镇,他们仿佛穿越回古代;站在山海关,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将士们的英勇;在唐山抗震纪念馆,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在山东曲阜,他们领略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途经服役地山东邹城市,往昔的军旅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更是让刘甲伟感慨万千。
回到阜阳后,刘甲伟还专程前往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烈士纪念碑等处凭吊,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这是一次精神的升华与洗礼。”刘甲伟表示,此行让他更加热爱祖国,也锻炼了意志品质。他坚信,这一路的艰辛与美好都将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记者 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