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安在线

  • 2022-09-23 17:0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余波

  近日,阜阳颍泉有这样一对特殊母子登上了央视:家住泉北的男孩王霄瀚出生不久被诊断为重度耳聋,母亲王常梅没有气馁,十八年来,通过让其摸喉咙的方法,用“一个字教万遍”的功夫,教儿子认口型咿呀学语......

  今年夏天,18岁的王霄瀚以超当地一本线61分的成绩,被石家庄铁道大学录取,引起了一片好评点赞。

  9月22日,颍泉区文明办一行,送上鲜花、慰问品,并给这个坚强的母亲王常梅颁发了“颍泉好人”特别奖。

图片 1.png

  王霄瀚出生9个月时,对外界的声响没有一点反应,夫妻俩抱着孩子去医院一问,结果被诊断为重度耳聋。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意味着失去说话的能力。为了不让儿子成为“哑巴”,与健全孩子一样的生活,经济本就拮据的夫妇俩四处借款,辗转多地求医,历尽千辛万苦,几次都徘徊在绝望的边缘。

  后来,北京一位医生的话让她重燃希望:“只要有人精心陪护康复锻炼,聋哑儿童依然可以学会说话,借助人工耳蜗,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我们一起坚持,一定要给孩子有个活路!”王常梅和丈夫把眼泪咽到肚里,经过商量,丈夫在工地打工养家,她则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按照专家教授的方法,让儿子摸她的喉咙,一边感受声带振动,一边学着口型模仿发声,她在墙上贴满了各种图片,每天对着图片教孩子发音,“一开始,孩子不知道张嘴,更不知道发声,我就一遍遍重复、引导,鼓励,想尽了办法。”

  人们说,母爱可以创造奇迹。忽然,有一天,小霄瀚口中发出含糊不清的“妈妈”,她怔了一下,搂住儿子泪如雨下。

  让王常梅庆幸的是,最艰难的时候社区干部为他们家申请了政府低保,后来帮助她办了个早餐摊点、卖点手抓饼补贴家用。

  小霄瀚上小学后,在社会热心人士和亲戚和的帮助下,2011年终于凑足几万元钱,给孩子装上了人工耳蜗。

  磨砺中渐渐长大的王霄瀚也很懂事,他用健全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加倍努力学习。英语听力一度让他极不适应,他一遍遍用播放器慢速播放,再逐渐提高速度,凭借着超出同龄人的刻苦,他在校成绩名列前茅。

  有次假期到北京游玩,他和外国友人流利英语对话,赢得了一片赞扬声。他也自豪地的对妈妈说,“咱是中国人,在那个场合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今年高考后,小翰以优异成绩考入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52岁的王常梅失声痛哭,既是为孩子考入大学喜极而泣,更是为多年来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欣慰。

  相比一路走来的不易,王霄瀚更愿意讲述母亲对他的爱,“我最感谢的就是妈妈,不是她的坚持,可能我一辈子都听不到声音不会张口说话。”

  王霄瀚表示,会继续努力学习,用优异成绩回报父母以及这些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坚强的母亲、懂事的孩子,共同用爱和信念书写了这个暖心故事。(余波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娜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