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 2021-10-12 16:24
  • 来源: 江淮晨报
  • 作者: 晨报记者 王姗 通讯员 朱琛琛 秦宇 季云冈 刘亚萍

  天鹅湖文化商务区。

  石台路公园。

  四季花海城市公园。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监管区。

  常住人口超百万,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招商引资实现“五连冠”,战新产业发展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蜀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蝉联全国5个“百强区”……“十三五”期间,蜀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频频“上榜”“刷屏”,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蜀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步伐。

  亮眼的成绩背后,透露出的是蜀山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宏伟蓝图赋予新使命,务实作为开启新征程。一个“硬核蜀山”正强势发力:加快实施“31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建设“六大片区”,发展“六大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城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徽最具创新力的都市核心区、合肥开放发展门户区。

  突出第一动力 全域科创大格局

  魅力蜀山,首创之区;科创高地,蜀山气质。

  调查数据显示,合肥市70%以上科教资源及以中科大为代表的27所高等院校坐落在蜀山区,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56个,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为旗帜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75个,辖区会集10万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学生,科教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区居于领先位次。

  五年来,蜀山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60家,年均增长22%。新增国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7个,各类研发机构达到175家,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战新企业快速成长,集聚企业29家,累计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超50亿元企业1家。当前,蜀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增加到29%,突破百亿元,在规上工业产值中占比过半,环境科技实力实现全省第一。

  “国”字殊荣叠加,蜀山屡迎“高光时刻”。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蜀山区因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而受到督查激励;2021年6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升国家级,二十年砥砺前行,蜀山经开区从“呼叫之都”到“数字新园区”,再到转型升级为“中国环境谷”,背后彰显的是蜀山人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谋发展的“发展密码”。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蜀山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的“暖心温度”。

  2020年,蜀山区以全省得分第一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蜀山区把政策服务融入“四链”各个环节,主动理顺、优化机制体制,倾力构建“四最”营商环境,打造开放经济的主战场,提升创新首位度。深化“放管服”改革,8872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实现全覆盖,“四送一服”为企业纾困解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创新服务矩阵,让服务科创融入蜀山血液,成为行动自觉。

  惟进步不止步,为了更好地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蜀山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科创”战略,开始从高层设计布局全域科创版图。

  “十四五”期间,蜀山区将紧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全区域全方位全流程的科技创新。包括推进全方位的校(院)地融合、开拓全区域的空间布局、建设全覆盖的孵化载体、打造全过程的转化体系、培育全复合的科企丛林、发展全流程的服务机构、做优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构建全要素的科创生态、深化全开放的创新机制等9个方面内容。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蜀山区加快建设环科大科创走廊、科学岛科创走廊,谋划中电科38所科创园,在运河新城建设环境科技小镇和零碳技术生产基地。

  蜀山区的“全域科创”战略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以全员参与为保障的全投入科技创新,一方面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全力投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科创特点的领导机制和推进机制。

  未来五年,蜀山区将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初步形成以科创企业为主体的高质量现代产业格局。

  创新,永不落幕。蜀山,别样精彩。

  城乡融合发展 绘制振兴新画卷

  “大城大乡”的蜀山区调动要素,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东部致力打造“精深内涵、精品特色、精细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西部着力建设“山水交融、城乡共生、产城一体”为特征的田园型新区,中部依托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岗科技园,重点发展“优美环境、优良载体、优质产业”为特征的产城融合新区。随着运河新城、合肥高铁西站、十五里河、大铺头等重点片区规划启动,商圈能级进一步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成熟,全面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

  如今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小岭南就是城乡统筹协调下,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镶嵌”于“合肥之源”景观带上,毗邻曹操运河(古江淮运河)、将军岭、凤凰墩等历史文化遗址。大岭南则依托马拉松博物馆、土陶博物馆等空间,重点引进科技、企业总部、“双创”、艺术作坊等产业,形成以一产引三产,以生态促生产,一二三产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乡村CBD”。

  协调城乡统筹中,蜀山坚持规划先行,用“一路一廊、五区十镇”串起城市和乡村,让都市风情和乡土风韵共生共荣。2020年,蜀山区建设57条农村公路,农村道路建设基本成环成网,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砂石路,沿线种粮大户、周边群众农作物运输更加便捷,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焕然一新的乡村,不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返乡创业的新农民创业、就业。小猎人智慧农场、援婧蝴蝶兰基地、枣林生态园、祥源幸福农场等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等复合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纷纷涌现。蜀山区还获评安徽省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辖区井岗镇、南岗镇、小庙镇全部入选全国百强镇,小庙镇马岗村成为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小岭南入选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

  蜀山有山,蜀山乐水。四季花海的迷人风景让居民流连忘返;200平方公里乡村郊野公园让都市风情和乡土风韵共生共荣;284名河长守护着“大水缸”一池清水……

  五年来,蜀山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区发展总体战略,精心构筑以公园、花境为节点,以道路景观绿化带为主线,以生态休闲风光带为片区的点线片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格局。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4.95%,建成5个精品公园、22个口袋游园、79处多彩花境,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336.83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市前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蜀山区正以生态优化经济,以绿色引领未来,奏响绿色协调发展的“幸福乐章”。

  拥抱改革开放 勇闯新路攀高峰

  扬开放之长,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蜀山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集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于一区,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敞开“大门”,不断上演速度与惊喜。

  6月23日,20辆蜀山跨境电商出口专列运货车驶出刚刚揭牌启用的跨境电商监管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中欧班列“蜀山跨境电商出口专列”启动。

  作为安徽唯一的“邮政口岸”,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已实现对美、日、法、澳等10个国家和18个地区的国际邮件总包直封,日平均出口包裹5万多件,最高峰达20万件。

  蜀山区激活力、增动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开放发展多点突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挂牌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提质扩容,货运包机成功首飞,出口专列实现首发,9610出口业务呈“井喷式”增长,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省比重近50%。

  “力争2021年底,跨境电商清关单量1500万单,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翻番,达到15亿美元。”合肥蜀山自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蜀山区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蜀山区块,高能级做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谋划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区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贸易日趋兴旺,一直是合肥市蜀山区的特色。

  9月4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在北京市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作为全国首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安徽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地区,蜀山区与其他首批基地共同建立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联席机制、发表联合倡议,并在论坛上作了交流分享。

  探索促进文化出口“蜀山模式”,强化基地保障体系、搭建基地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基地企业“走出去”……近三年来,蜀山区共有1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2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实现15020万美元,同比增长7.2%,约占安徽省文化产品进出口额总额的10%。

  为了让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蜀山区已累计培育发展文化出口企业近百家,其中龙头企业17家,版权贸易、图书、动漫手游等出口产品和服务辐射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这里走向世界。

  近年来,天鹅湖文化商务区“灯光秀”频频亮相央视,成为安徽“会客厅”。商务区内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产业高度勾勒出亮丽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安徽的“会客厅”。73栋商务楼宇里,汇集了13家全球500强企业、28家中国500强企业和34家上市公司,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涌动,向着全国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心进发。

  “十四五”期间,蜀山区将构建更加开放的平台体系,力争打造合肥开放发展门户区,成为合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

  办好民生实事 共建美好幸福城

  一个超百万人口的主城区,衣食住行养教游等一件件“民生小事”,考验着蜀山区基层治理体系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滚动实施60多项民生工程,“大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近年来,蜀山区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聚焦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统筹谋划“顶天立地”的民生大事,干好让群众“欢天喜地”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年来,蜀山区实现新增就业24.7万人,先后成立创业孵化基地13家,入驻各类企业814户,带动就业8100多人。

  五年来,蜀山区新改扩建学校41所,新增学位3万多个,全区先后组建义务教育阶段11个教育集团,涵盖39所学校,学生数覆盖面达70%,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倍增。

  五年来,蜀山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2.4万名棚改回迁群众入住新建成的安置房,完成公租房新户申请12717户,老旧小区改造投入资金4.4亿元,整治老旧小区105个,惠及居民2.9万户。

  五年来,蜀山区深化医改,探索出“医联体”、指尖医生等创新模式,满足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蜀山区为民办实事亮点纷呈,绘就了一幅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新画卷。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蜀山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当表率当示范”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列为党史学习教育“自选动作”,将“一号课题”谋划实施纳入其中。今年,蜀山区推出78个“一号课题”,涉及科技创新、文明创建等多个方面,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真正让群众全方位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蜀山区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打造“最现代”“最生态”“最具活力”的门户区、核心区,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广覆盖完善社会保障,高水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今年1月,涉及住房保障、老旧小区改善、教育配套等12项民生实事项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9月,蜀山区举办民生“阅卷人”活动,邀请市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新闻媒体走进部分2021年度已经完工的民生项目参观评议,现场“阅卷”,项目建设成果获得了各位代表和媒体记者的点赞。

  日前,蜀山区2022年度的民生实事项目也启动公开征集。蜀山区将继续倾听民声、汇集民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激发红色动力 同心同向谋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继续前行。

  蜀山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上迈出新步伐。始终做到党的建设抓在前、纪律规矩挺在前、党员干部冲在前。在项目攻坚、服务群众、防疫防汛的一线,让党旗高高飘扬。

  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蜀山区区级61个调研小组,280多名市管、区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610户群众、305家企业,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征集意见建议385条,提交调研报告130份,让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有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2020年,蜀山区启动“群众出卷我们答卷”实践活动。区委率先垂范,开展走访620余次,形成340个问题清单、101篇调研报告,为实践活动立好“风向标”、拉紧“责任链”,各级党员干部争做“答卷人”。

  2021年,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蜀山区从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通过“谋”字先行、“实”字当头、“干”字为要,做好为民服务“三字诀”,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问题解决。

  蜀山区还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建设“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魅力蜀山。区委以上率下,倡导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务实作风,营造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相关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转变监督理念和方式,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

  五年来,蜀山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为民初心、创新办法举措,各项事业“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干成了一批提士气、聚民心的大事,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要事,营造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也在“当表率当示范”中,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结语

  忆往昔激情岁月,蜀山人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成就辉煌。

  看今朝勇立潮头,蜀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面向未来,蜀山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委各项部署要求,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当表率当示范,为建成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编辑: 赵娣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