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 2021-12-28 11:25
  • 来源: 拂晓新闻网
  • 作者: 王云

  “汴水情,汴水美,宿州要腾飞。梨花香,国画粹,灵泗放光辉……”冬日的早晨,在宿城的一个街头公园,合着歌曲《汴水情》的节拍,一群中老年人正在跳广场舞,灿烂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宿州新汴河景区

  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可以说,宿州是一座因大运河而兴的城市。

  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这条河道,西起洛阳至开封,向东南延伸经过宿城的前身——埇桥,东下灵、泗、淮阴、直抵扬州,入长江,全长650公里。

  大运河(通济渠)宿州段全长141.5公里,流经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共3个县区、涉及14个乡镇,其中94.5公里河道遗址埋于地下,47公里有水河道(含世界文化遗产段)位于泗县。

  宿州埇桥模拟图

  随着通济渠的开凿、汴水漕运的兴盛,埇桥成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重镇。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加强对汴水漕运的保护,从徐州和泗州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建置宿州,辖符离、蕲县、虹县等三县,州治初置虹(现泗县)。唐文宗大合三年(公元830年),因为政局稳定,宿州一度撤销。大合七年(公元834年),为保漕运,复置宿州于埇桥。

  唐宋时期,包括埇桥在内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布局多呈现东西狭长的形态,而且民房和商业中心也是靠着河岸的,这种城市布局就与运河的东西走向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宿城的商业中心就围绕着西关大街至东关大街一带,大运河对宿州城市布局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1987年,市政建设时,埇桥遗址在宿城大隅口西侧被发现并就地保护;1995年,在埇桥遗址东南处出土唐代蕲县界碑,标注了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

  宋代码头考古现场

  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为配合老城区改造对该处进行考古发掘,揭示出南北两侧对称的石构宋代码头一座。在码头附近出土文物2400余件,其中有锚碇45个、宋代木质货船一艘。

  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内景

  这几次考古发掘,对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也奠定了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的展陈基础。今天的人们,站在“汴水咽喉”展厅里,望着船板、陶器、瓷器、古钱币等运河文物,就仿佛看到了当时“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大运河是宿州的母亲河。唐中后期至北宋时期,由于在运河漕运中的重要地位,宿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繁荣,人口剧增。白居易、皮日休、苏轼等文人墨客都曾乘着运河之船来过宿州,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泗永公路与隋堤遗存

  由于古汴河引黄河水,含有大量泥沙,逐渐成为一条地上河。到了南宋末年,河道基本上被湮没废弃。不过,古汴河的河堤(隋堤),却一直是人们出行的另一条通道。今天的泗永公路(宿州泗县至河南永城)基本上就是修在隋堤之上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古汴河,故被命名为新汴河。数十年来,新汴河发挥着排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造福着沿岸人民。

  宿州新汴河景区夜景

  2012年起,宿州市开始建设新汴河景区。主景区按“一点两线”布局,“一点”即表现宿州人民治水精神的大型标识雕塑“远航”,“两线”即新汴河两岸,北岸展示发生在宿州大地四次著名战争及战争文化,南岸展示宿州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

  位于新汴河源头的汴河博物馆

  新汴河景区先后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这里春天花开香十里,夏天荷塘月色醉游人,秋天落叶缤纷遍地黄,冬天白雪皑皑伴枯藤。

  汴水悠悠,一路吟唱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歌谣。如今的运河古城宿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宽敞整洁,处处绿树成荫,环境清新优美,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云都”等多个亮丽的名片。

  宿州城市新貌

  千年汴水千年情。宿州市正结合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从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等多方位发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展示“运河古城•云都宿州”城市形象。

  文/记者 王云

  图/记者 董虎 通讯员 徐珂 高雷 王杨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