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牢记嘱托谱新篇 砥砺奋进新征程】

  • 2022-08-18 06:03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许根宏 许蓓蓓 丰静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通讯员 解琛 摄

  合肥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通讯员 张大岗 摄

  江淮蔚来生产基地自动化生产线。 李长龙 张大岗 摄

  8月16日清晨,74岁的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社区居民李业炳来到该镇的十八联圩湿地,开始当天的护林工作。十八联圩湿地自2016年启动建设后,他和乡亲们迁入新居,自己从渔民变成护林员,生活安稳。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时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

  两年来,合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不懈推行内湖生态一体化治理,让“最好名片”更加闪亮。

  修复十大湿地 串珠成链绘美景

  近日,行走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处处水草丰茂、碧波荡漾。在蓝天碧水间,一只只白鹭或梳理羽毛,或踏水觅食,或盘旋低飞,如诗如画的风景美不胜收。

  “两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建设,并于去年4月启动包括湿地出水泵站工程、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健康湿地系统工程等在内的三期工程,该工程已于上月完工。”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表示。

  在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三期区域,一座座被称为“生态渗滤岛”的小岛错落分布,如同一颗颗绿色珍珠,别具一格。

  这些看似浑然天成的小岛,其实正是阚韬所说的内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生态渗滤岛’所在地,原是大片鱼塘,带有污染物的底泥比较厚,如果不治理就会污染水源。 ”阚韬说。为此,在修复施工中,工程人员通过工程桩将底泥固定,解除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风险,再种植池杉、乌桕、垂柳等乔灌木。这些植物生长时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并成为鸟类栖息地。

  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的完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如今,环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形成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构筑了保护巢湖环境的水生态、水安全屏障,也将巢湖装点得更美丽动人。

  环巢湖十大湿地累计完成投资58.5亿元,累计种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4万平方米,水生植被906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在环巢湖十大湿地“加持”下,今年6月,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使出“组合拳法” 治理有方探新路

  禁止在湿地保护区内擅自开(围)垦、填埋、取土、放牧、捕捞、引进外来物种;禁止破坏野生动植物繁殖区、迁徙地和鱼类洄游通道……翻阅合肥市 《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一条条“铁律”划定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这份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文件,开创了该市为保护湿地立法的先河。多年来,合肥围绕湿地建设、保护、管理等问题,打出“组合拳”,为湿地治理“保驾护航”。

  围绕“怎么建”,合肥按流域规划、系统治理理念,规划建设环巢湖湿地群。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三退”行动;在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回收鱼塘经营权,减少养殖业污染;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在推进过程中,合肥向机制借“力”,建立巢湖治理推进专班,成立专门流域管理机构,实行巢湖湖(河)长制,构建巢湖治理项目库,设立专项治理资金池等;向科技借“力”,组建巢湖研究院,与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院等部门合作,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和湿地建设研究工作;向“法”借“力”,编制实施相关法规政策,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身着统一制服的养护和管理人员随处可见。该公园创新采取“政府+国企”模式运营管理,已配备管理、巡护、养护人员220余人,实现了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

  合肥市围绕 “水质”“水量”“水草”“水鸟”等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持续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湿地生态监测,强化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保护管理和生态环境营造。自今年起,市本级将连续3年、每年预算安排约8500万元,专项用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

  “湿地建设者更应是湿地守护者。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说,“湿地建成后,要布置环境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生态,力争通过生态保育、生态培育,达到生态系统和谐稳定。 ”

  做好“加法文章” 点绿成金惠民生

  “我辨认出这是鸳鸯,立即拍了下来!”回忆起7月24日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附近拍摄鸳鸯的场景,当地鸟类摄影爱好者夏家振兴奋不已。这是巢湖首次正式记录到鸳鸯踪迹。

  珍稀鸟类接连现身,折射出巢湖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据调查,目前环巢湖湿地鸟类有300余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蓑羽鹤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

  “在建设好、管理好湿地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湿地生态价值和其他附加值。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入湖河水“过滤器”的湿地,阶段性生态效应正在彰显。环巢湖十大湿地蓄洪量达2.3亿立方米,年净化水体能力达2亿吨,在入湖污染拦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幅减少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污染,为巢湖水质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湿地+旅游,生活多诗意。去花塘河湿地观候鸟,在芦溪湿地看夕阳,在月亮湾湿地欣赏芦花似雪……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湿地建设扮靓了“三面青山一面湖”美景,吸引大量游客。

  湿地+文化,科普有内涵。走进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馆,各种湿地知识让人大开眼界,一个个湿地动物模型栩栩如生,5D影院、VR体验等高科技展示项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今后,合肥市将加快湿地科普宣教体系建设,让更多人认识、关注、热爱和保护湿地。

  湿地+农业,和谐又富民。在庐江县马尾河湿地公园内,各种水生蔬菜生机盎然,与岸边树木、芦苇相得益彰。据悉,合肥正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根据沿湖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今后将深入探索研究‘湿地+’模式,打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实现途径,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有机统一。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环湖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牢记嘱托谱新篇不负重托新跨越

  殷骁

  提起近年来全国发展最快城市,很多人都会想到合肥。过去 10年,合肥GDP增幅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新跨越。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考察合肥,这是对全市干群的巨大鼓舞与勉励。两年来,合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时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两年来,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在科技强国战略布局中担纲承梁。加大对科创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合肥正着力把科技创新 “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巢湖综合治理和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两年来,合肥全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以“绿”为笔擘画“最好名片”。城湖共生、人水和谐正逐步成为现实。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两年来,合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用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增设医疗卫生机构等真招实招,让群众有感、满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发展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发展步伐也从不会停止。唯有牢记嘱托、开拓进取,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人民。

  合肥,未来可期。

  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炎炎夏日,位于巢湖岸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广场前微风拂面。放眼望去,纪念馆正前方的五前委雕像和直插云霄的五角星胜利塔巍峨壮观。凌于水面之上的纪念馆主体结构形如战舰,势不可挡。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军将领们的事迹如数家珍。 ”曾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并参与讲解的馆长程红深情回忆道。两年来,渡江战役纪念馆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提供讲解近7500场,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传递给每位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渡江战役纪念馆积极开展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宣讲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等“六进”活动,先后宣讲90余次,参与人次12万。开展社教活动170余场,线下参与近7000人,线上浏览40余万人次。

  两年来,渡江战役纪念馆持续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共征集红色革命藏品310件,其中开国少将赵俊的二级 “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开国少将李景瑞1955年授衔时配发的军大衣,以及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副部长李果所荣获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尤为珍贵。

  渡江战役纪念馆还推出 《信仰的丰碑——红色安徽特工传奇》《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图片展》 《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等展览,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党史、新中国史。

  两年来,渡江战役纪念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开通特殊人群登记通道,为老人、少儿等特殊游客提供登记与核验服务。引入XR技术,优化多媒体互动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

  “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赓续红色血脉。积极开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不断提高红色资源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潮’起来,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程红表示。

  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位于巢湖北岸、呈原子裂变般独特布局的安徽创新馆,开馆3年来,已成为展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安徽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创新馆时明确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总书记考察时,量子安全手机和量子SIM加密卡技术成果刚问世。经技术升级和产业推进,目前相关技术已投入应用,量子密话用户突破30万。 ”该馆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耿纪平说。

  两年来,安徽创新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量子隧道、智能机器人……走进安徽创新馆,满满的科技感、未来感扑面而来。两年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量子计算机“祖冲之号”等一批自主创新产品陆续加入展示“队列”。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创新馆持续发挥创新资源和服务优势,让省内外众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支持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自开馆以来,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20多场,发布科技成果2600多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400多亿元,服务企业超8000家次。 ”该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为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初,安徽创新馆创新探索“前店后坊”模式,运营首期占地15万平方米的云谷创新园,与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公司联手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该园区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布局量子通信等10余个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筹建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街。

  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安徽创新馆已接待重要团组参观2000余批次、社会参观30余万人次,向公众充分展示安徽最新自主创新成果。打造“创新手拉手”公益科普活动,整合科学家、企业家等多方资源,开设“创新公开课”,为公众带来一场场科创“盛宴”。

  “总书记的讲话,为安徽创新发展和创新馆建设指明方向。 ”陈林说,该馆将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大力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为安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丰静)

编辑: 叶广冬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