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 2024-02-13 06:04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罗晓宇 晋文婧 孙言梅 袁中锋 通讯员 檀志扬

  千年老街摆开长桌宴

  黄山市徽州区岩寺老街长桌宴现场,孩子们穿着喜庆的服饰庆祝农历新年。记者 袁中锋 摄

  年货市集,熙熙攘攘;美食市集,香飘四溢……春节前夕,黄山市徽州区岩寺老街处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氛围,最受关注的重头戏当属“长桌宴”。

  上午10点,在老街的正中央,36张桌子一字排开,长度50多米。随后,铺上青花布,摆上餐具。中午12点,三声锣响,正式开席。“头道菜红烧仔鸡,寓意来年大吉大利;二道菜农家土肉圆,象征来年团团圆圆;三道菜丰乐烧鱼块,代表来年年年有余……”每一桌共8道菜,每道菜上桌前均会鸣锣,并由司仪解释该道菜的寓意。

  “我们这里把这8道菜叫作徽州‘八碗八’,指的是8道热菜、8道冷菜。‘八碗八’没有固定的菜式,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8道菜、八仙桌和坐上8个人。”黄山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根东向记者解释,最早的“八碗八”系徽商回归故里宴请宾客时的一种方式,后来推广开来,凡婚丧嫁娶、孩儿满月、长辈做寿等均采用。

  当日长桌宴的“座上宾”有哪些人呢?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纪良丽告诉记者,当日的长桌宴共邀请徽州好人、劳动模范、徽州年味体验官以及旅行社代表、研学协会代表、自驾游协会代表等共计220余人。谈起受邀参加长桌宴的感受,黄山市优秀共产党员、黄山市道德模范吴银花说:“这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

  当日,除了举办长桌宴以外,在岩寺老街还举办了乡村“村晚”以及写春联、送福字等多项活动。

  岩寺老街原名富饶,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改称为岩寺,现为徽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老街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地。如今,老街两旁仍保留着许多徽州传统砖木楼阁建筑。

  2023年,岩寺老街按照保留底色、打造特色、丰富夜色思路,进行了店牌店招出新、景观小品点缀、灯光美化亮化等“微改造”。如今的岩寺老街,已成为一条集非遗文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土味”“村晚”留住乡愁

  春节前夕,怀宁县石镜乡邓桥村一改往日宁静。晚上7点,整个村子热闹了起来。村口文化广场聚满了四乡八邻的男女老少,个个兴高采烈,一场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晚”在这里浓情上演,让这个和美乡村显得格外喜庆。

  铿锵的锣鼓、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村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展现出一幅幸福和谐的画面。虽然天气寒冷,但一点也没影响村民们欢聚的热情。演出中,15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将喜庆的过年氛围“拉满”。在演出现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活泼可爱的孩童,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创意独特,满溢着乡土风情。台下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沉浸其中,时而又开怀大笑,陶醉在这场文化盛宴之中。别具特色的表演,展现了石镜乡日新月异的新风貌,唤起了村民们由衷的自豪感。

  “歌唱好日子,欢乐过大年,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文化大餐,而且表演者都是熟悉的街坊四邻,很是亲切。”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村晚’虽然‘土味’十足,但接地气,留得住乡愁”“‘村晚’说的是乡音、诉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展现的是乡土的文化气息”……当晚,在石镜乡“村晚”线上直播间,网友们纷纷点赞点评。

  近日,在怀宁县腊树镇芝岭村、龙山村,随着“咚咚咚”的锣鼓声响起,农民“村晚”相继举行。每个节目都是农民自排自演,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有老人亲自上阵演的戏曲、有孩子们的舞蹈、有大妈们的广场舞……近两个小时的晚会,掌声、欢呼声不断,两个村庄一片沸腾。虽然没有高级的灯光音响,但质朴的“村晚”却让快乐在每个人的心中愉快地流淌。

  “辛辛苦苦在外一年,回家能观看村里自办的春节晚会,感觉很幸福。”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刘大姐高兴地说。

  “现在自觉参与‘村晚’的村民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全村的一项大事。过去酗酒赌钱的坏风气不见了,邻里之间更和睦了,生活更滋润了。”芝岭村党支部书记严卫华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春节期间,怀宁县各地将举办30多场“村晚”活动,这些“村晚”不仅是一场场文艺演出,也是乡村文化新气象的展示,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2025年徽商大会新闻发布会


发布于2025-03-18 14:50:36

安徽合肥:欢送新兵入伍


发布于2025-03-17 2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