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淮北 > 绿金生态 > 美丽乡村

“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淮北市创新破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世界难题

2020年09月16日      作者: 王守明

  初秋清晨,绿金湖城市中央公园内,景色优美秀丽,空气清新怡人,环湖来一段晨跑,美好的一天从此开始;相距不远的碳谷湖湿地公园,水光潋滟、草木葱郁、野趣横生,是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置身这些生机勃勃的地方,很难和采煤沉陷区联系起来。

  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沉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

  建市6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已走过30多年光辉历程。从早期的复垦整地优先发展农业,到后来的填充造地弥补建设用地不足短板,再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确立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打造“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风貌,不断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现新跨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已成为淮北市的一张响亮名片。

  生态优先促转型 宏伟蓝图变现实

  建市60年来,全市累计因采煤沉陷土地36.1万亩,30多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达300平方公里,还有1.5万多亩山体因采石遭受破坏,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民生最大“痛点”。2009年,淮北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绿色发展之路,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以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为突破口,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

  截至2019年,全市已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资金150多亿元,共治理沉陷地19.8万亩,治理率达54.8%,全国领先;努力打造南湖、乾隆湖、绿金湖、碳谷湖、古乐湖、朔西湖等六大采煤沉陷湖泊,城市中心正逐步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湖带,淮北人民拥湖发展的梦想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专业人才作基础 推动工作正规化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先后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专项领导小组,成立土地复垦整理中心(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等专职机构,培养孕育一批专业人才,为顺利开展治理工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制度保障。为引导规范全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及社会群众积极性,淮北市先后出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考核问责实施办法(试行)》《淮北市采矿沉陷地综合治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规定,明确工作标准,规范管理行为,加强过程管控,推动治理工作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轨道。

  实践中探索创新 好经验全国领先

  加强探索创新,实现科学治理。为实现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的最佳效果,多年来,淮北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方面全国领先。

  治理理念超前。对正在开采或未稳沉的采煤沉陷地,实施超前式治理,在科学预测沉陷区最终下沉量的基础上,采用挖深垫浅等工程手段,对未稳沉区域进行预先堆土填高,待沉陷后达到设计标高。超前式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率,节约了治理资金,事半功倍。

  治理方式科学。采取耕作层表土剥离、集中堆放、表土覆盖方式,对耕作层进行保护,覆土厚度设计为300—500毫米,确保土地质量不下降。实施超前式治理、开发式治理等治理模式,实现一举多得的治理效果。

  治理技术先进。从充填技术要素入手实施“覆岩隔层注浆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在不破坏地上村庄等建筑物情况下实现高效安全开采,节省了搬迁成本。

  加强城市双修,带动城市转型。淮北市把闸河煤田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空间特色风貌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心湖带城市设计》,推动城市由依山而建向拥湖发展。

  下一步,淮北市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做好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这篇大文章,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来源: 淮北日报    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