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淮北 > 社会民生 > 健康

前沿调查:急救“标配”离我们还有多远

2020年04月15日      作者: 李浩

  数量稀少救治范围有限

  3月19日晚,合肥市怀宁路绿轴公园的小型足球场内,一名中年男子踢球时突然倒地不起。救护车赶到后,急救人员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等现场抢救,随即送往医院。然而,在送医过程中该男子已无生命体征,经过紧急抢救,他的呼吸和心跳未能恢复,被宣告死亡,医生诊断为猝死。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汪洁告诉记者,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能在4至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和除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现实中,约有8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区域,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但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出现很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去年12月,宿州学院一名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上跑步时心脏骤停。在场的老师立即为其实施心肺复苏,并借助AED进行两次除颤,在10分钟内让该学生重新恢复了心跳。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帮助发生心室颤动的病人恢复心律,它也是一种普通群众也可以掌握操作的‘傻瓜式’医疗设备。”汪洁告诉记者,如果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在4分钟内使用AED进行除颤,将其救活的概率高达90%,AED堪称“救命神器”。

  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关键要把握住“黄金4分钟”。合肥、宿州等一些省内城市,目前虽然在公共场所配置了AED,但数量较少,资源稀缺。 4月8日,记者来到合肥市怀宁路绿轴公园猝死事件发生地,环绕小型足球场观察一周,没有发现AED或其他急救设备。现场保安告诉记者,这里确实没有配备AED,猝死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足球场入场人数进行了限制。记者随后在合肥市内多个商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走访,也都未发现AED的身影。只在地铁站、火车站等少数地点,才发现AED装置。

  “目前,省内只有少数地市投放了AED,其中,淮北市有200台,合肥市有133台,宿州市有100台……”省人大代表张荔表示,现有AED数量与城市的人口规模极不匹配,AED所能覆盖的急救范围也十分有限,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很可能会面临AED“没得用”的窘境。

  知晓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一台AED售价在2万元左右,使用寿命约为10年。在使用期间,不仅需要对仪器进行维护、检修,AED配套的贴片更是一次性使用产品,保质期约为2年,需要定期更换。 ”汪洁介绍,省内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城市中,合肥市是财政出资,其他地市为红十字会募集资金购买或企业捐赠。对于AED的配置,我国并未出台统一的强制要求,有关部门和公共场所管理者,也缺乏安装AED的主动性。

  AED在实践中还存在“不会用”的尴尬。有调查显示,80.3%的群众从未听说过AED,即使在选修了急救常识的人群中,能够准确说出AED使用方法的也仅为22.94%。

  使用AED对患者进行急救时,需要先由人工对患者做心肺复舒急救,按压30次,通电2次,再按照上述操作重复2次,然后持续进行人工按压。 “AED是非常容易操作的设备,但是对于如何使用AED,大部分群众却并不知晓,遇到急救的紧急情况往往不知所措。 ”汪洁表示,虽然AED被称为“傻瓜仪器”,但在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仅需要懂得如何使用AED设备,还要掌握由人工操作的心肺复苏技能。此外,AED的电极片会释放220伏电流,如果使用不当,施救人有可能也会触电。

  数字显示,全省每年只有5至10万人次参与红十字救护员证相关急救培训,累计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的人员数量在60万左右。这个数量不及全省总人口数的1%,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些人即使参加过相关培训,但培训内容不包括“如何正确使用AED”,或者培训后长时间不再进行训练,导致急救技能生疏,遇到突发事件可能会不敢贸然施救。

  “群众不会救,也就不敢救。 ”汪洁说,由于大部分群众对AED的认知严重不足,不了解也不掌握其使用方法,即使在配备了AED的场所,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也不能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急救,“这不仅让本应救治生命的AED成为玻璃橱窗中的摆设,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

  有形覆盖更要有效覆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张荔建议,将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将AED的管理和使用部署纳入民生工程,统筹规划,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AED配置使用。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大在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场、火车站、景区和商业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争取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每5万平方米至少配置1台、景区每1000米配置1台。

  张荔还建议,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慈善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对于推广配置使用AED所需资金,可通过政府专项出资、社会捐助获得。

  “只有‘救命神器’+急救技能,才能让AED真正发挥效用。因此,针对非专业人员的急救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汪洁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院前急救培训的推广力度,城市管理者应该合理配置AED,把每一个AED布点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培训点、宣传站,形成有效应急救援机制。

  汪洁说,随着未来AED逐步成为公共场所急救“标配”,推动院前急救科普、急救知识进学校、进社区,扩大相关急救知识的宣传,把心肺复苏和如何使用AED列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对特殊行业如警察、保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更多群众成为能救人、敢救人,敢用和会用AED的救护员,真正让“救命神器”发挥作用。(记者李浩)

   ·延伸阅读·

  AED普及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还提出一个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此外,在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答网民关于“加快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留言中回应称,多次召开AED相关工作讨论会,进一步研究制订AED配置、使用等相关政策。

  目前,国家卫健委已将AED的普及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将AED的使用方法列入培训大纲,作为红十字“救护师资”和“救护员”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培训力度,在交通运输、矿山、旅游、教育、消防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救护培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及AED的使用方法。(闻则)

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