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淮北 > 社会民生 > 教育

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淮北市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11月11日      作者: 刘露 朱桂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文旅体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大力推进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这十年,淮北市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淮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政策文件,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建成3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34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文化馆、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2000余场,2021年中宣部《宣传工作》专题宣传介绍淮北市创新举办“云上过大年”经验做法。杜集区群众文化艺术节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百人千家种文化”活动入选全国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持续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应急广播体系。

  这十年,淮北市艺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聚焦主题主线,创编一批精品力作。古装小戏《倔知县》、美术作品《中国古镇临涣茶馆》《归鹚》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大戏《阳光家园》入选国家戏曲剧本扶持计划,《永远的嫁衣》《我的土地》等多部剧目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石榴花儿红》《我的土地》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茶香岁月》《乡音》《醉翁亭记》等书画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展。抗战题材电影《血战小朱庄》进入国家院线,微电影《防火墙》、纪录片《用心按动快门》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这十年,淮北市文旅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虽受疫情影响,全市接待游客量仍由2012年的724.74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232.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2年的43.7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0.05亿元。积极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乾隆湖、朔西湖、南翔云集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新增四季榴园、南湖景区2家4A级景区,南山景区等11家3A级景区,A级景区由3家增加到18家。相山区、烈山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烈山区榴园村、杜集区南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隋唐运河古镇获评“第二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智游淮北”微信小程序开通运营。“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营销,“生态美城 传奇淮北”文旅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全面提升。

  这十年,淮北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开展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增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革命文物13处。2014年,柳孜运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淮北市响亮的金字招牌。淮北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遗址获全省十大考古新发现,渠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认定为安徽省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编制实施《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并完善非遗四级名录,公布第三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类33项,庞氏棕编获全国草柳藤编织大赛铜奖。

  这十年,淮北市体育事业发展不断突破。10年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推进,濉溪县体育中心、杜集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相继建成,建成4个国家级全民健身广场、12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8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279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1500余条健身路径,村级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66%的乡镇建成“三个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9平方米为全省前列。批准成立各类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达51家,各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趋完善。成功申办2024年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填补淮北市从未承办过省级以上大型综合型运动会的空白。成功举办市第十届、十一届运动会、淮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第十四届全运会收获广场舞比赛一等奖。

  站在新的起点上,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贡献力量。(记者 刘露 通讯员 朱桂发)

来源: 淮北新闻网    编辑: 马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