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合肥革故鼎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时间:2020-04-26 08:36:56 
摘要

在庐阳经开区,复兴号列车从郁郁葱葱的道路边飞驰而过。 程晨 肖倩 记者 宋炎骏 摄

郁金香高地 昂德 摄

合肥经开区王建沟 记者 苏玲 摄

滨湖新区高楼林立 许晖 摄

春到巢湖,绿染“名城”,万物生辉。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

四年来,合肥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聚力实干,再呈一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2019年,合肥人均生产总值超11万元;创新活力强劲,荣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0;“合肥蓝”更迷人,PM10、PM2.5连续6年实现“双下降”;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正式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户的城市行列……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无疑是改革凝聚而成的“硬核”力量。作为一座“养人”的城市,合肥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坚持以改革破难题解新题。自2017年以来,每年合肥都把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提拎出来,作为重中之重,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累计实施了17大项全局性牵动性改革。2019年,形成了44项制度性成果,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聚力“全创改” 厚植发展新优势

今年2月,我市“地方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改革举措入选了第三批“全创改”推广经验,这项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积极探索出的政策体系,开始推广到全国。此前,“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管理改革”典型案例也入选国家“全创改”百佳案例。

当改革和创新相碰撞,往往能激荡出令人炫目的新气象。如今,合肥的一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长期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注入活力,这是一道被寄予厚望的时代考题。在持续的改革实践中,合肥怎样答题?答案之一便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用创新开拓出一片天地。

“强化原始创新,我们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项目推进新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在全国首次探索将大科学装置设施主体和配套园区工程分开审批,主体工程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园区工程由省里审批,有效缩短项目审批流程,园区工程提前开工。

投入资金、提供土地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多的项目保障新机制被探索出来,院地合作新模式正在形成。如今,合肥大力集聚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高质量合作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与中国科大、清华、北大、哈工大等21家高校院所共建26个创新平台,共组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近百家、引进创新团队超百个、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产业创新成为改革的新路径。牢牢把握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大势,合肥旗帜鲜明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突破口,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产业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总目标,合肥深度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两大定位,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努力促进尖端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激活双创新活力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增长的快慢、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今,营业执照审核办理速度已成为一个地区营商环境优化与否的重要标志。

2019年8月31日,我市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审批系统上线运行,在合肥开办企业可“一日办结”。安徽润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健在合肥市政务服务大厅综合发件窗口一次性领取了营业执照、公司印章和税务发票。“我们在网上申报,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办完了企业开办的所有环节。”张永健感慨道,“没想到,办得这么快,当天就能办好;更没想到,办理营业执照在网上可随报、随办、自动审批。”

企业在合肥“一日”便可落户,“合肥速度”可见一斑。

为助企业又好又快“安家”,我市在打通平台、联通信息,搭建线上线下综合受理系统的同时,通过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提高市场主体集成办理和一次办理效率。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开办服务中也被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通企业开办市监、公安、税务、银行、人社、公积金的“六合一”“一网通办”流程。目前,“六合一”“一网通办”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复制效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市相继推出了全程网办、智能秒办、社会协办、异地联办、全城通办、一日办结等一系列市场准入便利化创新举措,依托智能审批和自助设备,创造了企业开办智能审批的“合肥模式”,形成了无人值守、“365天7×24小时”不打烊、零见面、零接触的新型政务服务方式。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被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

越来越便利化、精准化的商事服务举措,让企业“入市”门槛更加宽松。越来越多的在肥投资创业者见证了“合肥速度”,感受了“合肥温度”,极大地激发他们投资兴业热情。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万大关,同比增长19.5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活跃,助推合肥市经济强势发展,2019年合肥市GDP达到9409.4亿元,同比增长7.6%,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兴业富民乡村美 凝聚振兴新动能

“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谷雨才过,江淮分水岭上的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一片勃勃生机。在这里,由村民闲置的破旧老屋改造而来的江淮特色农家小院洋溢着乡村温情,一花一草、一砖一木,犹如世外桃源,吸引着不少城里人来这里休闲度假。

“最美乡村管家”徐守美返乡前跟其他村民一样在外打工,如今已将闲置的老屋租给政府,当起了“房东”。同她一样,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在获得房租地租的同时,实现就近就业和参与分红,变身“管家”“房东”“股东”,成为乡村创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受益者,日子越过越红火。

乘改革春风,助乡村振兴。“产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不仅是合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合肥以“清产核资”为基础,以“产改”为主线,以“三变”为提升,层层加压,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清资”夯基础、“产改”建组织、“三变”拓路径的联动改革,全市“产改”和“三变”取得重大成效。

强化系统谋划,完善工作措施。注重顶层设计,合肥以“清产核资”为基础、“股改建制”为关键、“入股施变”为重点,系统谋划改革举措。

建立专项奖补机制,市级财政在2018、2019年均安排900万元专项用于“产改”和“三变”改革择优奖补。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以发展“股份经济”和“股份农民”为重点,以资源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农民股东化为关键,积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实践,多途径实践“三变”改革实现形式。

推进“三变”改革的村居,能因地制宜盘活现有沉睡资源,探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招商引资、美丽乡村、扶贫产业等项目入股承接主体,多种方式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田园风光美,望山见水记乡愁。深化农村改革,无疑会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色彩。

改革破题 获得感是答案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乡村振兴“加速跑”……以重点改革的“一子落”,带动改革发展的“全盘活”。

2019年,合肥找准改革主攻点,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抓住构建创新驱动体制机制、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对外开放、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等6项牵动性强、事关全局的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进行靶向施策。

合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为民取向,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各项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菜单式”改革正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和成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专项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超过99%;被国务院电子政务办评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的7个城市之一,获评2019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我市6部作品荣膺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制定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管理系列政策,进入“2019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强榜单;创新开展市民修身行动,累计164人入选“中国好人”,位居省会城市前列。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民生保障体现新水平。我市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积极开展,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房价地价实行联动,住房租赁试点获中央财政支持,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被评为全国优秀试点地区;创建首个国际安全社区和省、市级安全社区101个。

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乡镇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面推行;创新开展市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双联双创活动不断深化拓展,商会改革全面完成;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合肥书写新画卷。环湖十大湿地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形成“河湖长+排长+警长+民间河长”的联动治水新模式,巢湖全湖水质由V类好转为Ⅳ类,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全市基层党组织达标率达99%;连续两年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前三甲;改进政治生态评价方式,建立9个县(市)区和80家市直单位政治生态“活页夹”,实现对市一级党政机构监督全覆盖。

改革脉络清晰,改革成绩亮眼。去年我市122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改革项目顺利实施。这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正在助力我市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方娟 苏晓琼


来源: 合肥日报  作者: 方娟 苏晓琼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