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 财经

合肥招投标市场 交投两旺“满堂红”

五年来揽金超16505亿元 交易规模居省会城市前列

时间:2021-09-09 08:45:41 
摘要
   

招投标交易实时数据展示公开透明

   

为市场交易各方提供“一站式”服务

  过去五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各类项目48720个,成交总金额达16505.52亿元;一大批省市区重点项目落地开花,交易规模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与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当。

  合肥秉持改革初心,不断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和监管体制,擦亮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这块金字招牌,持续引领行业改革和发展。招标投标体制改革“合肥模式”享誉全国,为全市乃至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省市共建”市场集聚效应显现

  最近,由合肥市牵头,武汉、长沙、南昌三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协同,谋划引入“长江链·标证通”新技术。通过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更好地解决跨区域招投标证书不兼容、交易数据查证难存风险等痛点。

  评判一个区域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否具备开放包容、统一规范、智慧便捷的优势,是交易各方十分看重的考量因素。在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场内的专家资源、信用资源、市场主体资源等均已实现共享共用,通过筑巢引凤,促使公共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近年来,合肥陆续统一规范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规则和技术保障,实现与省外江苏、广东、新疆、湖北、长沙等5地、省内宣城、宣州区、铜陵、六安、滁州、淮北、涡阳等7市(县、区)、合肥市内9县(市)区远程异地评标合作。

  此举真正打破空间物理屏障,有效解决基层平台承载力不足、专家“熟面孔”、资深专家缺乏等难题。截至今年8月,共组织开展异地远程评标合作279次,其中,省外6次、省内39次、长三角城市达到12次。

  放眼过去五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交投两旺,“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市场化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累计完成各类项目48720个,成交总金额达16505.52亿元,年均增长8%,节约和增值资金5676.05亿元。

  其中,完成省级项目逾万个,成交金额超1500亿元。一大批省市区重点项目落地开花,交易规模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与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当。先后保障合肥市轨道交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量子研究院、安徽省创新馆、引江济淮、环巢湖生态治理、滨湖科学城等重大和民生项目招标顺利实施。

  优质的平台,吸引了大批“中字号”央企踊跃来肥投资兴业。同时,有效培育和扶持了本地企业发展,保障众多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为合肥乃至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色添彩。

  “评定分离”创新试点屡为人先

  2021年,合肥在全省率先积极探索推进“评定分离”试点。全市首个采用“评定分离”模式招标项目已经顺利完工,交易效果得到了市场各方主体的一致好评,标志着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模式开启新篇章。

  作为首个采用“评定分离”模式招标项目,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逸夫实验楼功能恢复及老校区维修和品质提升施工项目自启动伊始,就受到广泛关注。

  合肥市三十五中为汉藏合校,是内地西藏班办学的一面旗帜,依托“评定分离”新模式,项目方仅用52天的时间完成10栋楼内外装饰及室外铺装,保障了学校正常开学,实现了汉藏两部双轮驱动。通过提升校园红石榴文化,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也为夯实全市教育事业打下重要基础。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副总经理何平指出,“评定分离”将“评标委员会评标”与“招标人定标”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开展,有效地解决了评标委员会在评标定标过程中权力过大的问题,发挥专家咨询和决策参谋作用,促进交易过程规范透明,交易结果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全市工程建设的整体品质。

  过去五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健全采购制度体系,在平台建设上不断创新探索,着力提升采购人获得感和满意度。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与芜湖、马鞍山、阜阳等地共建共享政府采购平台——“徽采商城”。

  “徽采商城”是合肥着力打造的淘宝式政府采购商城,建立了标准化商品库,实行“一物一码”;打通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形码查询接口,实现自动比对商品、企业名称、规格等;还专门引入第三方价格监测,对异常商品进行预警。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供应商,保障中小微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经营市场。

  根据统计,“徽采商城”上架相关类别商品90万余件,服务范围覆盖省、市、县、乡、村居五级,采购人约2.8万家,供应商1.1万多家,累计访问人数近14431万人次,完成订单总数14.23万笔,成交金额累计17.88亿元。

  此外,为了提升平台的开放性,合肥加快实现与第三方交易系统有序对接,在省内率先发布电子服务系统对接数据规范,实现招标人自主选择交易系统招标。截至目前,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累计完成项目13374个,成交金额2796.92亿元,京东商城等系统也在有序对接洽谈。

  “优惠包”频出,企业减负效果佳

  不久前,随着全市首个云上开标项目——长丰县岗集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顺利完成,成交金额突破1086万元,标志着合肥公共资源交易迈入“云时代”。

  “投标不出门,开标不见面!”为打通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最后一公里,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强化科技赋能,上线“云上开标大厅”。模拟开标现场的虚拟场景,让投标人身临其境般实时参与开标全过程,场景式自助服务实现“零跑腿”。

  “以往需要打印纸质标书,然后现场解密,上传投标文件。开标室人员聚集、标书成山,开标时间长、效率低。”参与投标的企业管理人员刘先生表示,现在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实时参与开标全程,开标时长由1-2小时缩短至10-15分钟,省时又省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五年来,市公管局大力推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理;设立7×24小时网上办事大厅、在线客服、交易热线。交易投诉、合同备案等交易服务事项纳入“皖事通办”;项目登记、保证金收退等7个核心事项“一图读懂”,实现服务不间断、不停歇。

  同时,市公管局不断推出“优惠包”,为企业降本减负。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阚卫海表示,“我们通过取消注册资本、资产总额等规模条件限制,免收进平台交易项目招标文件费和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实行保证金收退‘T+1’‘全程网办’制度等举措,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合肥还积极探索电子化运用,在5月上线信易贷电子保函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减负降本。

  “从上万元的投标保证金到几百元的保费,有效缓解了资金占用压力,让我们可以参与更多项目投标。”对于使用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多位企业人士感触颇深。截至目前,电子保函平台用户近6000家,共计2300余家企业成功在线申请开立电子保函。累计开立电子保函22200余笔,担保金额近45亿元,较大程度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智慧监管”让交易变得更阳光

  项目成交后,遇到不履责不按合同办事的责任主体,该如何高效监管?合肥市公管局的答案就是采取有力举措,持续加大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标后履约监管力度。

  仅今年以来,先后组织约谈施工单位70余家,涉及学校建设、安置房建设、科研院所、轨道交通等重点民生工程,共给予12家未诚信履约的施工单位记不良行为记录处理,向8家项目监管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招标人发放执法建议书和工作建议函,有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为全市大建设大发展助力护航。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过去五年,市公管局下大力气整治围串标等种种“顽疾”,建立了从“不敢”到“不能”、“不想”违法违规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为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助力护航。

  合肥借力“数据天眼”,筑牢智慧监管堤坝。五年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为大数据分析应用奠定了海量、实时、鲜活的数据基础。在“数据富矿”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捕捉并还原交易主体围串标痕迹,圈定问题企业“朋友圈”,实施精准打击,保障交易公平公正。截至目前,共计排查问题线索191个,移送市扫黑办32件、公安机关25件、纪检监察机关2件,移送外地公安机关、行业管理部门6件。

  利用科技手段,研发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结合语音转写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专家识别投标文件证照过期、格式文件篡改、投标人围串标线索等问题。同时,将评标中专家及投标人发言语音实时转写成文字,分析语义,出具辅助评标报告,大量节约评标时间,提高评审准确率。自系统运行以来,共辅助7191个项目评标工作,发现存在问题指标数41094个,平均评审时间节约30%以上。

  全市还加快构建完善“失信有惩戒,守信享红利”的信用监管格局,实施市场主体信用评价,针对失信的竞争主体,根据信用扣分情况,在规定时间内限制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形成“一处受罚、处处受限”机制。同时,通过信用加分、信用折价等方式,让信用优、实力强的企业更具市场竞争优势,享受“信用资产”带来的红利。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吴奇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