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减 收入增合肥大圩葡萄控产提质取得更好效益时间:2024-08-15 09:52:45
摘要
如今,在合肥市大圩镇,葡萄种植户并不以产量高为荣,而是将重点放在“控产提质”上,农户们尝到了优质优价的甜头,不再一味追求高产,选择主动降低产量、提高品质。 今年,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接近万亩,拥有葡萄品种20多个,年产量约1.5万吨,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 控产提质,种出优质葡萄 葡萄是大圩镇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过去,种植户们都追求高产,一串果子越重越好,葡萄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 十多年前,从老家六安来到大圩的贺明伍打破了这种传统种植模式。贺明伍的葡萄园里一亩地只种6~12棵树,一串果子的重量控制在1.5斤左右,结合有机肥的使用,他种出来的葡萄品相更好、口感更佳。每年葡萄采摘季,贺明伍的葡萄园总是“收工最早”“效益最好”。 今年,贺明伍种了150亩葡萄,总产值超过500万元。谈起自己的“葡萄经”,贺明伍总结了三个词——控产、提质、增效,他告诉记者,葡萄销售的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约四个月。普通葡萄的价格一般在10~15元/斤,而高品质的葡萄则能卖到25元/斤。 “一般大圩葡萄亩产约3000斤,我的种植园会将亩产控制在2000斤左右,这样葡萄品质会更好,售价也会翻一番,市场认可度也高。”贺明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夏黑葡萄为例,亩产3000斤,质量和口感稍差,一斤葡萄最多卖10元,一亩地的收入就是3万元,而他的种植园葡萄品质更高,虽然亩产只有2000斤,但一斤葡萄能卖20元,一亩地收入能达到4万元。 “一味追求产量必然带来质量下降。”贺明伍告诉记者,目前大圩镇有果农约800户,从过去追求产量到现在的控产提质,大圩葡萄的亩产由6000斤降到了3000斤,开创了“一亩地六棵树,一棵树万元果”的精品种植实践。目前,贺明伍正在试种黑皇、妮娜皇后等新的葡萄品种,计划打造一座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的葡萄种植示范园区,与采摘研学相结合,进一步延伸葡萄的附加价值。 技术创新,吃出“科技味儿” 大圩拥有近40年的葡萄栽培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圩葡萄从曾经的籍籍无名发展到如今的广为人知,先后荣获“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国家A级绿色农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全国优质鲜食葡萄金奖”等荣誉,葡萄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今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五八八号保护公告,批准对“大圩葡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合肥葡萄种植面积约4.2万亩,大圩葡萄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这背后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控产提质,也离不开技术创新。 孙其宝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站长、合肥市农业行业首席专家。1995年起,他就在大圩从事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工作,可以说是见证了大圩葡萄的发展历程。 孙其宝坦言,大圩镇的土壤经过技术改善,提高了葡萄内在品质,增加了葡萄的含糖量。 土壤结构的不断改善和优化,加上葡萄品种的挑选、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合理化,为大圩葡萄越来越好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大圩的主栽品种是巨峰、甬优、阳光玫瑰、醉金香等,这些品种的抗病和适应性很强。”在孙其宝看来,这是葡萄的本身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科学的种植技术是关键。“比如避雨设施栽培、‘深沟宽垄’种植方式,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技术也为大圩葡萄的好吃起到了关键作用。” ·记者 卫晓敏 实习生 汪鑫· 来源:
合肥日报 作者:
编辑:刘心珠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