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 庐州故事

以包公为史 焕城市清明

时间:2022-05-25 15:47:32 
摘要

  即将改造的包公园曲桥

  即将改造的曲桥

  当年合肥晚报的报道

  近日,包公园曲桥改造项目一经报道,众多合肥市民纷纷关注,献上了自己的好意见,同时分享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公园记忆。合肥市一直致力于深耕包公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而合肥晚报便是这首文化之歌的忠实记录者。

  曲桥改造掀起回忆热潮

  这座位于包公祠西侧的曲桥建于1980年,由于连接着优美的公园与繁忙的环城马路,不仅是景区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承载着众多老合肥人的出行记忆。近日,曲桥因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即将进行改造。看着自己走了几十年的石桥即将迎来改造,许多市民通过报社积极献出了自己宝贵意见。

  “喂,您好!我是住在包公园边上的居民,我看见了关于曲桥改造的消息,我想投2号青石护栏,觉得很适合、很好看。”“我觉得1号铁艺护栏和2号青石护栏都不错,虽然我是一个外乡人,但合肥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稳重发展的,古风更适合曲桥。”“看见这座桥就能回忆起我小时候上作文补习班的时候,在桥上采过风,然后回去写包公园的春天。桥上有我许多的童年记忆,突然要改造还有些舍不得。”

  热心群众向合肥晚报分享着自己与曲桥的点点滴滴,如今征集意见期满,曲桥也将经过专家结合市民的意见,精心改造华丽而归。然而,在一通通热线电话的背后,连接的是几十年来合肥人对于包公文化园的眷恋之情。

  集一城之力 扬包公文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忠孝廉政的包公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雅士们争相学习的对象。庐州大地作为包拯的出生地、归葬地,本土文化中自然深谙包公文化的内涵精髓。对于包公文化的保护与宣扬,一直是合肥市重点开展的工作。合肥晚报作为这座城市发展最忠实的记录者,始终坚守在宣传保护包公文化的一线阵地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包公祠率先修复,以公园形式供市民游客参观游览。1983年重建浮庄,随后迁安重建包公墓,合肥以包公文化为主导的景点逐渐完善。1999年在包拯诞辰千年之际,合肥市政府修建清风阁。2005年全城合力,为了更好地展示包公精神,打好包公名片,经过精心设计规划包公园应运而生。串点成园,四个文化景点集聚一处,城市中心有了一处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纪念宝地。

  翻开1987年10月的合肥晚报,泛黄的纸张上依稀可见“包拯墓园落成典礼昨在肥举行”标题硕大醒目。包氏后裔在现场称赞合肥学者对包公文化所做的研究,感谢城市对祖先墓园保护作出努力,这难忘的一幕被现场记者如实记录,如今也已是35年之久。

  “合肥对于包公文化的保护和宣扬是很全面的,而合肥晚报作为本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直站在最前沿。”卢萍作为合肥市包河区包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见证了合肥包公文化的发扬之路。“一提到包公大家首先会想到正直清廉、刚正不阿,这对于城市精神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不仅可以提醒咱们的党员干部,始终以包公为榜样,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忠孝勤俭的家庭文化也是整个合肥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传统精神。”

  作为历史遗迹,包公园承载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本身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品质,也是合肥这座城市的骄傲。“还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包公墓重建之前,合肥晚报记者赵泉写出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包公遗骨偷葬记》,为后来包公遗骨安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卢萍表示,一些见报的新闻报道甚至也成为包公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史料。

  包公出生安葬在安徽合肥,出名在广东肇庆,最知名的经历在河南开封,这三个地方乃至全国多地都有崇尚包公的包公祠、包公庙。“但必须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合肥对包公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完全结合了咱们当地的特色,也是全国多地中最悠久、最出名的。包公文化也给合肥市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潜心钻研让更多人了解包公文化

  “我的父亲就是包公文化最忠实的研究者之一。”原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现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管理处处长程红,对着合肥晚报三十余年前刊登的一篇文章缓缓介绍道。“真假包公墓揭秘”的标题至今读起依然抓人眼球。她的父亲程汝峰便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接触包公墓中遗骨第一手现场资料的工作人员之一。

  “1973年包公墓因合钢厂修建高炉而进行科学性发掘,我父亲作为当时合肥市文化馆文物组的工作人员,有机会亲临现场接触了文物考古的工作。”由于有着现场接触的契机,也使得程老获得了更多对于包公文化的研究机会和传播责任感。“后来有相关机构可以对遗骨进行检测后,还将发掘出的包公遗骨进行了检测,证明是40岁以上的男性,这与墓穴信息基本吻合,也为合肥进一步研究包公文化奠定了基础。”

  时光流转,这篇报道在时间的沉淀中微微发黄,却只是程老研究包公文化的冰山一角。由于家里很多亲戚都从事考古、文学工作,“钻研历史文化”隐约就成了这个老合肥人家的一项传承,即使到了自己身上,程红也是深耕李鸿章故居相关文化多年。“我的女儿曾经开玩笑说,外公应该姓包,妈妈应该姓李。”孩子的一句玩笑话,却是老合肥人代代相传的匠人心。

  一段故乡情,一首文化曲,一生包公缘。在合肥,像程老和程红这样对历史文化颇为钻研的人并不少,据卢萍介绍,包河区包公文化研究会中,就聚集了许多对包公文化感兴趣并愿意为之钻研的有志之士。而在包公文化几十年的研究进程中,搭建一个良好的宣传交流平台尤为重要。

  “合肥晚报多年来,一直是地方上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平台,曾一度是老合肥人‘必不可少’的每日读物。我父亲研究地方包公文化,每当有一些进展和思考,总希望最大限度地让这座城市的人知晓,因此多年来他只要有了新信息就会找合肥晚报。”程红透露,“老合肥人对包公文化还是有很深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多元媒体的平台上,呈现包公园的魅力与底蕴,这需要整座城市的共同努力。”

  如今再探包公园,除了即将华丽转身的曲桥令人挂念,夏日池塘里亭亭净植的粉荷、洁白无瑕的无丝藕,黢黑灵活的铁面鱼……每一幅画面,都镌刻着合肥人对包公文化的向往与崇敬。(合报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袁兵 /摄)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孙皞乾/文 袁兵 /摄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