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 新闻中心 > 要闻

创新发展闪耀高新答卷

时间:2020-04-26 09:11:30 
摘要


 



 


  内容摘要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2017年2月,全国第二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伴随着中国科大高新园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合肥高新区逐步发展成为构筑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重镇”。

  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正式被科技部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此时,合肥高新区编制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明确了“2020年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的三步走战略,从全局高度谋定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蓝图。

  2019年,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排名位居第六,连续6年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园区共11家企业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净增到31690家,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类硅谷”科学生态,走出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

  抗击疫情高新力量分外夺目

  精准医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医用强磁场产业异军突起;生物医药领域多个核心产品跻身全国行业前列;而在疫情期间,合肥高新区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也用科技力量,助力全球战疫。

  近年来,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科生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成20家子公司共同组成的大型生物医药集团。在疫情期间,安科生物联合同样位于高新区的合肥大基因中心有关科研力量,争分夺秒进行 α2b 干扰素喷雾制剂的研制,全力满足湖北、安徽等全国各地抗击疫情需要。同时,安科生物还联合子公司无锡中德美联、合肥大基因中心等部门,齐心协力研发多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目前,公司试剂盒产品出口订单数量激增,已开始面向欧盟及其他地区进行销售。

  同样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同路生物,是一家专业的血液制品公司。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增强和防治病毒性感染的作用,对于抗击疫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期间,同路生物也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发往武汉、上海、山东等全国各地医院,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未来,同路生物还将继续研究以流行性病毒防治为目的的社会急缺药品,并努力研发凝血因子产品链,建成国内最大的凝血因子生产基地。

  包括安科生物、同路生物等在内,合肥高新区众多生物医药企业都在疫情发生后挺身而出,各显身手,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高新力量”。其中,金域医学等企业建立新冠病毒检测平台,承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重任;智飞龙科马则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尽早获批上市;此外,高新区还有多家企业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助力疫情防控。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根据发展基础和产业方向,将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强磁场等几个重点领域,强力实施先导产业引领工程,全力打造合肥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战新集群,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精准医学中心、医用强磁场中心,即“一集群三中心”,力争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形成若干区域品牌和产业品牌。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将依托合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及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战新集群,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新区将加快建设中国中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并规划建设合肥高新区国家精准医学中心,力争通过5年系统全面推进,打造高度集聚的精准医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国际一流的精准医疗产业集群。

  勇于创新高新路径越走越宽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动能转换,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综合实力显著增长,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统计显示,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市场主体约4万家,其中高科技中小企业近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约占合肥市70%以上,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第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合肥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力下好创新发展“先手棋”,矢志不移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合肥高新区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依托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学中心重大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研发重大变革性技术,促进原始创新能力向下向外延伸,链接产业需求、构筑技术优势。目前,量子创新院已经成为新企业孵化、研发团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集聚了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一流量子企业,共同塑造中国“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

  此外,合肥高新区实施名校名企名所合作战略,融合各种创新要素。目前,高新区已吸引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腾讯、阿里、36氪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孵化链条。

  机制创新,也是合肥高新区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该区通过“1+1+N”模式(1个事业单位、1个有限公司、N个项目、团队或企业)建立中科院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人才团队和科技型领军企业。同时,采取“企业主导、政府引导、校企协同、多元投入、市场驱动”模式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讯飞开放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鼓励38所、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发挥技术成熟度高、资金充足、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整合业内优势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高歌猛进

  合肥高新区云飞路是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密集布局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在这里,不仅建设了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而且还上线了全球首个基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初步建立了量子语言标准QRunes,开发研制了量子编程架构QPanda,并向世界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款国产量子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

  自2019年3月,高新区正式启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突破扶持范围方式,技术改造得到提升,智能制造工程得以推进。高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新经济发展作为推进“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核心抓手,打造以智能经济为核心,以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和创意经济为重点的“1+4”新经济产业形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

  在创新驱动下,高新区进行产业转型,构建高质量市场供求体系。高新区制定发布了《合肥高新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实施装备产品提质升级工程,引导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实施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合肥高新区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阳光电源公司,以智慧运维理念开拓光伏电站建设市场。

  高新区发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引育并举”发展5G、泛在电力物联网、国产自主可控、网络安全、医疗健康大数据、基因诊疗等新产业,引进了寒武纪研产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海康威视区域总部、华为创新研究院等高质量新项目。以新经济为导向,高新区深化“中国声谷”、省战新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新区依托网络空间安全开放创新平台积极申报“中国安全谷”品牌,支持科大国创建设国家高可信软件开发与验证平台等。

  同时,高新区还突破扶持范围方式。一是补助比例突破新高。技改项目补助比例由以往按设备(软件)投入最高20%(市区两级)提高到最高25%(市区两级),补助比例在全市范围最高。二是补助范围进一步突破。对于未享受到市级技改补助的项目,经区级认定后并列入区级三年滚动项目库,予以单个项目10%的投资补助。三是突出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对于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拉动强的智能工厂项目,予以一事一议政策扶持。

来源: 合肥日报  作者: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