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 新闻中心 > 要闻

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 合肥开启奋进新征程

时间:2021-01-18 08:39:00 
摘要

高铁在淝河生态公园中穿行 记者 郭如琦 摄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记者 张大岗 摄

蔚来汽车世界级智能工厂 李长龙 记者 宋炎骏 摄

  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愈是艰险愈向前。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合肥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济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10强,科技创新彰显城市气质;战新产业领跑全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产业地标铸就城市名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6%,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城市建设进入都市时代……

  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刷新,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合肥加快打造“五高地一示范”,推动“六稳”“六保”显成效。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十四五”大幕初启,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建设区域发展新引擎成为合肥着眼2035年长周期、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出的愿景。

  未来,合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迈上更高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略位势充分彰显,带动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这样的远景目标,正激励人们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谋划长远、干在当下,踏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量质齐升 冲击之下显韧性

  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活跃度。2020年,合肥新增12家上市企业,为历年来最好,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居省会城市之首,一跃成为资本市场“黑马”,令外界刮目相看。

  资本市场的“合肥旋风”,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这座城市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合肥以追赶者的姿态,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20强城市和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十三五”以来,合肥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截至2019年末,总量由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提升至第9位、大中城市第28位提升至第21位。

  跻身15个新一线城市,上榜18~35岁“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城市”第一名,连续第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10名;连续6年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位列长三角营商环境前5强……一份份荣誉,都是对合肥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的最佳赞许。

  从新中国成立时不到5万人口的小城市,到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与北京、上海、深圳齐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以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气度,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邑,如今已蝶变为“商家必争之地”,近年来更因科技和创新而名声大噪。“十四五”期间,合肥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将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加快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快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

  放眼未来,合肥优势何在?创新的核心地位,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都是合肥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巩固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战略位势的大好机遇。

  不仅如此,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有利于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能级,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发展;国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有利于用好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等改革开放平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对合肥而言,各种优势的叠加,无疑会让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再度提升。

  产业崛起 活力绘就庐州景

  2020年12月,在合肥产业发展史上意义非凡——月初,维信诺六代柔性屏点亮投产,全球柔性屏版图迎来合肥力量;月尾,联宝电子跨入千亿俱乐部,为合肥工业锻造起更强健的根基。

  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世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产业发展之难有目共睹,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提升。面对这样的困境,合肥迎难而上,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创新创造的深厚底气和敢闯敢试的勇毅锐气,挺起产业脊梁,推动经济在逆势中快速恢复。

  数据显示,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单月增速创90个月以来新高,利润创40个月以来新高,展现出强大韧性和修复能力。

  这样优异的成绩,透露出怎样的发展密码?其中一个答案是——把握不变的规律和变化的节奏,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全力推进“科创+产业”和弦共振,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

  今天的合肥,在“链长制”加持下,“产业地标”拔节生长: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已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居全国城市第4位、省会城市第2位。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更多企业“入网登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过800个。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蓬勃发展。这些都在描画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个冬天,在包河区快手安徽总部、喜马拉雅安徽总部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这个由合肥市包河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合作共建的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在去年8月开园运营,9个企业(项目)已落地导入,并渐渐成长。

  新经济,正在撬动未来。“十四五”期间,合肥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增强,“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同时,“大智移云”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认为,合肥近年来在前沿技术上的布局力度大,优势明显。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合肥可以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力,发挥前沿基础研究优势,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实现更好的发展。

  天时地利 “硬核”成就“新高地”

  “现在高铁很便捷,合肥总部和上海子公司的研发人才可以当日来回,开展技术攻关。如长三角区域在光学研究领域有很多高校及平台,公司人才已不局限于安徽,苏浙沪都有。”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说。

  日益提升的综合实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的产业实力,如同一个“强磁场”,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到合肥。去年,合肥引进本科以上人才8万人,在肥服务“两院”院士已达135人。

  以合肥为圆心,以500公里为半径,涵盖了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活力最旺盛的省份。便捷的交通,是加速各类优质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硬核”条件。

  去年,商合杭高铁和京港高铁合安段通车,合肥高铁已建成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第一,合肥中欧班列的长三角货物占80%,去年开行568列、净增200列,位居全国第八、长三角第一。

  借港出海,货通全球。去年12月23日,合肥集装箱铁海联运突破30000标箱,越来越多的“合肥造”“安徽造”从宁波、上海出口海外。在安徽众联多式联运有限公司经理钟伟看来,集装箱铁海联运班列缩短了出口货品的运输时间,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为合肥以及周边城市的货品走向世界搭建了“钢铁桥梁”。

  当下,合肥着力夯实外联“骨架”,加速构建“时钟型”高铁网,基本形成“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变为联通四方的交通优势,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正在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更多方面更加有效地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合肥在‘十四五’期间的新使命。”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认为,合肥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居全省首位,更应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按《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相关规划,未来合肥将构建形成“1234”高铁出行圈:即1小时通达省内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3小时通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地区部分中心城市。

  “十四五”期间,合肥还将打响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和进口贸易示范区等四个国家级开放品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营商环境力争全国一流,市场主体更有活力。

  做强都市圈 共谱发展“协奏曲”

  都市圈,是观察经济转型发展的最重要视角和窗口之一。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正成长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2019年10月,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陈仁昌将生产智能公交设备的制造工厂搬至六安,成立了安徽特弗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仍获得1.7亿元订单,产销两旺。

  “看中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考虑到家乡在人力和土地等方面比上海有优势,而且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决定将制造基地搬回安徽。”陈仁昌说,目前公司研发和营销中心在上海,制造基地在六安,目前新产品的应用场景则放在合肥,并和合肥的显示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户外智慧屏应用新场景。

  同陈仁昌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合肥抱团发展。2020年9月16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成立,蔚来、科大讯飞、长鑫存储、联宝科技、维信诺、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入列其中,联盟内各市主导产业企业达186家。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看来,这样的结盟,就是要打通链条,将科研院所的技术与合肥都市圈内区域市场要素、需求结合起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业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圈内各市各扬所长、同频共振,“圈群”效应不断激发、“聚合”力量日益增长,共促合肥都市圈能量级和首位度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合肥都市圈生产总值17636.8亿元,占全省63.7%;实现财政收入2699.3亿元,占全省61.6%,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都市圈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省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程度。在程必定看来,作为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合肥,应积极主动发展与都市圈其他成员城市间的分工合作,特别是加强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的共建,协力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航母”。

  “十四五”期间,合肥将联合圈内各市,建设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打造都市圈轨道网,完善都市圈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推进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发挥都市圈产业(链)联盟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卡通服务网,加强医疗、教育、文旅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联动;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在始料未及的大变局下,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与担当。在新征程上,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绝非一日之功。唯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新发展目标,方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 合肥日报  作者: 苏晓琼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