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04个城中村将说“再见”央视深度聚焦合肥打开新思路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时间:2023-11-10 09:45:48
摘要
周谷堆片区更新改造效果图 改造前的周谷堆片区城中村样貌 周谷堆、卫岗、大铺头、磨店老集镇、庐阳龙王片区……细心的你或许已发现,今年以来,合肥开启了连片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10月30日,央视用10多分钟深度报道了合肥“打开新思路,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践。 为什么合肥的实践会受关注?合肥做对了什么? 最后104个城中村 “喏,那是我家,已经拆掉了。”65岁的魏则兰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眼里有留恋,更多的是期盼。“盼了很多年,终于拆了。” 说起城中村的生活,魏则兰觉得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水、电、气”。“一遇到下雨天就容易积水,夏天也容易停电,通不上燃气,家家只能扛煤气罐做饭。” “有一年,村里有户人家着火,消防车都进不来,只能拉几十米的长水管进来。”提起这些,魏则兰仍心有余悸。 魏则兰所在的吴大郢城中村属于周谷堆片区。 这里曾是全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是合肥名副其实的“菜篮子”。2015年,周谷堆批发市场迁走后,这里又形成了一个集花鸟虫鱼、建材家具、二手汽车于一体的新旧货交易市场。 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张大郢、张小郢、淝河郢、新河埂、吴大郢、巫家湾等6个连片的城中村。 9月30日,吴大郢城中村正式敲下了房屋拆除的“第一锤”,意味着周谷堆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序幕,如今,吴大郢城中村拆迁进度已超50%。 按照计划,未来这里将针对这一片区老百姓共同的生活痛点,统一规划,增加2所幼儿园,1所小学,2个党群服务中心,1处特色街区和绿地公园。 老周谷堆即将“旧貌”换“新颜”! 在合肥市区,像这样的城中村还剩最后104个。 今年以来,全国开启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帷幕。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作为全国19个超大特大城市之一的合肥也明确提出,将用3年时间,将市区内剩余的城中村全部征迁完毕,涉及2.9万户、10万人。 城市更新,体检先行。 这104个城中村,是在前期城市危旧房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来的。 合肥明确,优先实施群众需求迫切、安全隐患多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兼顾群众的需求。 对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便是拆迁后的安置。 为此,合肥创新了更多样化的征迁补偿方式——房票、货币化补偿和产权置换,可以自由选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房票,凭这张特殊的抵扣券,可以用它在市场上购买到更为理想的房子。 “安置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在片区内尽量实现原址回迁,照顾群众的‘乡愁情’。为了保留周谷堆的城市记忆,我们也计划在片区内打造一条特色街区。”包河区同安街道城建规划部副部长陈幼银介绍。 “这个项目征迁的难点在于范围内土地性质掺杂,人口状况复杂,经营业态多样。我们在向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的同时,还特别邀请瑶海区法院、社区法律顾问参与,及时为百姓答疑解惑。”9月4日,新站高新区磨店社区启动了老集镇区域城中村改造,磨店社区征迁管理部部长路金辉介绍。 片区更新的“大平衡” 群众盼着拆,可怎么拆,其实并不简单。 以往城中村改造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资金。 采访中我们发现,合肥传承了以往的优秀做法,结合国家的整体要求,在这一轮城中村的集中改造中,创新了“化零为整”“肥瘦搭配”等办法,高位统筹,一体运作。 首先看一个数字。 在104个城中村改造任务中,目前合肥已形成项目19个,涵盖了62个城中村。 为什么62个城中村只有19个项目? 答案就是——一体化。 合肥在城中村改造中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将同一片区内的多个城中村组合成改造项目,以“片区更新”的方式,整体谋划。 这种方式“化零为整”,既利于整体规划和统筹,统一解决各类民生痛点,也利于解决城中村改造的资金难题。 以周谷堆片区为例。 这一片房屋密集,厂房林立,外来人口多,流动性也大,单纯的“拆”和“建”难以平衡老城区城市更新项目自身资金。 于是,合肥将张大郢、张小郢、淝河郢、新河埂、吴大郢、巫家湾等6个城中村统一划入周谷堆改造片区,集中考量规划,这种“化零为整”既利于针对辖区民生痛点,统一规划设计,也同步实现了“肥瘦搭配”的土地出让方式。 其中,“瘦”的地块用于一些支出性项目建设,例如道路、绿地、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 “肥”的地块作为改造城中村后多释放出来的经营性地块,能够填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缺口。 这种组合出让方式,有效实现从“土地收入平衡”到“市场化经营平衡”的转变。不仅加快了安置速度,也极大减轻了资金压力。 “将有收益的城中村项目与土地无法出让的城中村灵活组合,形成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拆迁安置处副处长徐尚步介绍,这样过去单一城中村改造的小平衡变为了片区综合改造的大平衡,以丰补歉、以肥补瘦,实现项目资金平衡。 如此“一体化”的背后,离不开合肥的高位统筹机制。 平均每6天就会召开的合肥市规委会,主要围绕市民需求、产业需求等,统筹各部门,集中对合肥重点项目规划进行调度审批。 开会原则是宁可会议等项目,不能项目等会议。 市委规划建设治理委员会,下设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而各区、开发区也比照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 这就使得一个会议机制,就可解决以往需要住建、规划、土地、发改、金融、交通、市政、财政等多个部门会议才能解决的事。 今年6月,合肥还成立了全市投融资专班,主要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工作,针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研究筹措资金渠道,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如此“高位统筹 一体运作”,合肥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老合肥人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那场旧城改造,先从“两路改造”(长江路、金寨路)开启,再借着经验,构建了城市的主干道骨架和步行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路两侧的黄金地块,建起写字楼、商业用房、宿舍等,改善了商业布局,提高了居住水平,完善了公共建筑设施的配套,让古老的旧城焕发新的生机。 这场持续4年的“两路改造”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城市前来参观取经。特别是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建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合肥探索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这16字经验。后来,这16字经验被载入了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的新魔法 一任接着一任干! 按照计划,今年合肥将完成60%城中村的征迁工作,预计到2025年,合肥城区范围内,将再难看到城中村的身影。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城市里将出现一幕幕挥手告别的情景,但告别的是生活的不便,留下的是情怀,更是美好生活的未来! 城中村改造只是合肥城市更新的一部分。 如果将城市更新比喻为城市魔法,合肥的城市魔法其实一直在进行。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合肥的市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加。在做“量”增的同时,合肥从未忽略过城市的“存量”,不断开启城市微更新、微改造。 近年来,合肥陆续花费500多个亿,先后房屋搬迁2169万平方米,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享受到了优质的生活。 城市更新项目更不胜枚举。 我们可以看到—— 市民身边有内涵的公园越来越多。像胡大郢体育公园,地下藏着一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既补齐设施短板,又打造了一个四时有景的幸福乐园。 昔日荒废的农田和城中村已变身风景优美的田园景观游览地。像瑶海大兴镇的青年创意田园,如今已变身充满活力的青年活动聚集地。 越来越多的老厂房焕发新活力。比如南七,始于1958年的老厂房如今已变身为“文创街区”;肥西窑厂、合肥监狱和合肥柴油机厂的旧址,如今已成了年轻人最喜欢的“合柴1972”;原安徽通用机械厂变身长江180艺术街区…… 近年来,合肥更是把这种城市更新与市民的点滴需求紧密相连。 比如,合肥“十大暖民心行动”中,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文明菜市等工作都与城市更新项目相结合。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校园“三件套”——游园、公厕、家长等候区,也是紧紧围绕家长接送孩子的需求而配备的。 今年,合肥重点推进园博小镇以及卫岗、电视机厂、老合钢、老城区、大铺头这“一镇五片”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直面城市痛点,一个项目一个策略地“更新”推进,不断摸索新的开发和融资模式。 其中,卫岗王卫片区将打造合肥首个“TOD+城市更新”项目,推动轨道交通场站以及周边存量建筑一体化更新。 大铺头城中村改造片区项目不仅考虑百姓生活居住等配套需求,还将综合考虑该城中村地处十字科创走廊交汇点,作为科学岛第一门户的属性,朝着国际科创示范区、科创走廊门户区的方向努力。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最终建成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合肥的这场城市魔法,是不是有点眼熟? 就好像这个国庆刷屏了的骆岗公园,留下的是老建筑和老记忆,更新的是新体验与新生态。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此时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这一次为什么又是合肥? 答案其实很简单! “魔法”是发展的步伐,而“温度”则是底色。 在这场城市魔法的背后,是共创美好生活的初心,也是一脉相承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叶琳玲 卫晓敏 吴奇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编辑:刘心珠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