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合肥 > 文化

古诗文中的庐州景点

时间:2022-10-09 08:53:11 
摘要

  仰望苍穹,繁星满天。古往今来,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因不朽诗篇,点点星光汇聚成银河一片,在时空中恒久输送价值,温暖人心。在这片人文银河中,有一部分属于庐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为江淮之间这座历史名城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庐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诗篇,从欧阳修《浮槎山水记》到王安石的“汤坑泉”,再到姜夔的“赤阑桥”,史诗、故事交织一起共同把庐州的精神盛宴推向高峰。

  浮槎山——诗意最浓

  桴槎山,古称“北九华”,横跨合肥和巢湖。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据《博物志》一书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住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在桴槎山顶,有一个茶厂,内有两眼泉水,泉源相同,但在地表却一清一浊,长年不竭,甚是奇特,被誉为“天下第七泉”。

  欧阳修撰写的《浮槎山水记》使得浮槎山闻名遐迩,成为文人墨客常常登临游览之所。《浮槎山水记》全文700多字,是欧阳修在京师任内,为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赠送浮槎山泉水而写的。

  据石塘镇镇志记载:欧阳修和李端愿都是品泉论水的专家。一次,李端愿登临浮槎山,见山上有石池乳泉,饮后觉得甘洌无比,觉得这里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质为上等,特用罐装上一些,从庐州府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欧阳修品尝以后,极为赞誉,给李端愿回信说:“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欧阳修将浮槎泉和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并以路远难致,不得多饮为憾。

  不仅欧阳修对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评价很高,而且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诸如宋代的释用逊,明代的黄道月、梅山,清代的李天馥、杨开森、左辅、王政谦,以及现代众多名人雅士,多爱以浮槎山为题赋诗作画,其人文景观之丰富,是海内外名山所少有的。

  教弩台——金戈铁马

  车水马龙的合肥市步行街东段北侧,有一个著名景点——教弩台。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明代以后,称“明教寺”,沿用至今。相传“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有“教弩松荫”之誉。与蜀山雪霁、淮浦春融、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并称为庐阳八景。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

  唐代吴资诗云:“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道出了教弩台和宗教的渊源。

  宋代朱服过庐州留下《过庐州》,写这里不能没有教弩台。诗云“昔年吴魏交兵地,今日承平会府开。沃壤欲包淮甸尽,坚城犹抱蜀山回。柳塘春水藏舟浦,兰若秋风教弩台。独有无情原上草,青青还入烧痕来。”

  郭祥正在《郡城眺望》中,用航拍角度,写出庐州气势:“蜀山迥出千螺秀,肥水长萦一带回。犹有金陵藏后浦,不惟铜雀起高台。”

  同为清代的赵彦伦和王尚辰,他俩看教弩台的角度,截然不同。赵诗人眼里,是历史的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方生春水正怜君,四越巢湖远略勤。东去长江当一面,南来逸鹿竟三分……千载肥津资重镇,崇台酹酒吊将军。”王诗人,把“屋上井”这个“小井点”,写深写透。“改邑不改井,通源最上层。三分磨铁弩,百丈引金绳。泉眼忘清浊,松身阅废兴……”

  沈湘农的教弩台,高古隽永。“高台临雉堞,魏武此凭栏。何处寻遗镞,松阴一径寒。”

  大名鼎鼎的罗贯中,也写过离教弩台不到500米远的逍遥津。《水经注》:“合肥城东有逍遥津。旧有梁。”“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著鞭驰俊骑,逍遥津上玉飞龙。”

  赤阑桥——与姜夔相连

  能文能武的姜夔,在庐州驻留多日。《合肥县志》记载:“在城南,赵宋姜夔留寓处。”他在和范仲讷唱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潇潇。”姜夔800年前多次描绘过:“合肥巷陌皆种柳”“唯柳色夹道”“西风门巷柳萧萧”,可见这座城市离不开柳树。

  南宋时期,由于与金对峙,合肥是一个边城,布衣词人姜夔年轻时多次来到合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认识了城南一对柳氏卖唱姐妹,一见钟情,并传下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对那段恋情念念不忘,并创作了大量凄美的诗词。

  除了姜夔以外,还有不少诗人写过赤阑桥。因为杭州西湖边也有一个赤阑桥,所以在古代诗文中,赤阑桥不仅高频且高能,意向鲜明,描绘古代都市繁华景象。唐朝的赤阑桥,在两个人的两首诗中出现过;北宋的赤阑桥,6人6首;南宋的赤阑桥,6人11首;元时的赤阑桥,3人4首;明时的赤阑桥,5人5首;清时的赤阑桥,9人9首。

  中唐诗人顾况在《题叶道士山房》中写道“水边垂柳赤栏桥,洞里仙人碧玉箫。近得麻姑音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范成大有首诗,名叫《碧瓦》,内容是:“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倪瓒《江城子》(感旧)“同步芙蓉,花畔赤阑桥。渔唱一声惊梦觉,无觅处,不堪招。”

  文征明《风人松》:“晚凉斜倚赤栏桥,天远白烟销。”

  钱谦益《冬日泛舟有赠》:“苦爱赤阑桥畔柳,探春仍放旧风流。”

  古代有很多桥,叫赤阑桥的,肯定不止一座两座。姜夔的诗文和人格,让合肥的赤阑桥定格历史,无法忽视。

  包公祠——荷花印象

  包公祠位于包公文化园内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来合肥不能不看包公祠,来了包公祠,哪能不写诗。

  清新雅致当属史台懋:“丛祠花发绕回汀,烦暑时时过客停。谁把栏干界红白,红莲沉醉白莲醒。”

  隽永冲淡看周鹤立,诗中有画:“天开水精域,人仰读书堂。淡月藻涵影,晚风花送香。年年春雨活,鱼味亦留芳。”

  夏奇峰的怀古有“曲径通幽处”之妙:“竹深书幌夕,莲谢水亭秋。独有郡斋句,清规为我留。”

  庐州景点太多,与此相关的诗、词、文,佳作数不胜数。篇幅有限,以待续篇。(黄琼)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黄琼
相关新闻
 
快讯
政务
视频

友情链接

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大| 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协| 中共合肥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教育局| 市公安局| 安徽文旅集团|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