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淮南 > 社会民生

乐享民生暖阳 迈向幸福小康

2021-08-18 10:47      作者:记者朱庆磊 李东华/文 记者倪军/图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市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33项民生工程为主抓手,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统筹抓好就业、社会保障、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汇聚成一抹浓郁且温暖的城市底色。全市人民乐享民生暖阳,携手迈向幸福小康新生活!

  民生持续改善,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今年1至7月,全市已拨付民生工程资金338850万元,有力保障了33项民生工程的高质量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托起群众幸福美好新生活。

  幸福源自哪?幸福源自民生细节,源自百姓的身边事。

  家门口参加就业培训,持“证”开办村淘,解决乡亲们的买难卖难问题,这是“幸福”;老旧小区一改“脏乱差”,变得整洁有序、设施完善,这是“幸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看病方便省心,这也是“幸福”……一张张满意的笑脸,一声声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得益于我市民生工程的强力实施。

  ●全力稳就业,确保群众饭碗端得稳

  今年3月4日,谢家集区2021年“春风行动”暖心送岗招聘会举行,32家企业参加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我以前从事过保安工作,有工作经验,所以求职很顺利。真的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圆了就业梦。”求职者郑文礼高兴地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932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03.5%;累计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751个,吸纳568名符合条件的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16至24岁失业青年参加见习,完成年度任务1007人的56.4%。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我市实施“技能培训提升”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累计开展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523人,完成率130.8%;完成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8786人,完成率97.6%;完成技工系统培养全日制招生4406人,完成率275.4%;完成退役士兵技能培训861人,完成率121%;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400人,完成率100%。

  ●情系“一老一小”,确保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最近,大通区上窑镇余巷村低保户俞长斤发现家人每人每月的低保金提高到了671元,一阵幸福感、获得感不禁涌上心头。“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更加坚定了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俞长斤激动地说。

  “从2021年7月1日起,经市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我市再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并首次实现市域内统筹,市辖区和凤台县、寿县分别由每人每月642元、600元统一提高到671元。”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连续第六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市情系“一老一小”,让社会服务体系更精细优质,特殊群体关爱更有温度。

  聚焦老有所养,我市大力实施“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项目,今年1至7月,为全市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累计1860.8万元;建立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累计发放821.4万元;大力实施和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新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566平方米,完成适老化改造260户;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2352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9495张;完成养老从业人员培训2050人,完成率100%。

  聚焦幼有所育,我市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保障孤儿1132名,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905.96万元。实施“学前教育促进”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12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完工6所;资助幼儿3545人次,完成幼儿师资培训158人次。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完成生均公用经费28509.9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3.12%。免费教科书,采购金额达2065.96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29%。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已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全市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009人,发放资助款909.66万元。

  ●强化医疗保障,确保群众病有所医

  走进寿县隐贤镇姚祠村卫生室,记者第一印象是整洁规范,室内分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和药房等功能区。正在卫生院看病的董传福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小病小痛不用出村了,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又便宜。”

  聚焦基层群众看病难,我市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今年1至7月,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295个,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人数913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医进修人数40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修人数2人。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以上,普通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落地惠民。今年1至7月,全市参保281.14万人,参保率100.81%,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241137万元。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项目,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理有效衔接,今年1至7月,全市大病保险待遇享受45467人次,大病保险基金累计支付金额16738万元。

  ●坚持文化惠民,滋润百姓幸福生活

  今年春节期间,推剧《张老西嫁女》在凤台县城乡演出。随着张老西索要彩礼的加码和不堪彩礼重压的李母欲上吊情节的展开,观众一方面对张老西要房、要车和论斤称票子愤慨指责;另一方面禁不住为李母的境遇哀叹不已,涕泪唏嘘。

  从送戏下乡,到送电影入村,我市通过送演出、送培训、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以及戏曲进校园、进农村等活动,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送下去的文化“种”进了城乡百姓的心田,在淮南大地上扎下了根。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73个文化站、4个博物馆全部免费正常开放,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715场;4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聚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我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程”为引领,统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抓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进寿县保义镇东楼代郢中心村,记者犹如走进山清水秀的皖南村庄。村里新建了垃圾池、新修了水泥路、道路两旁统一绿化,村貌焕然一新。

  在乡村振兴中,我市坚持以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程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前全市28个美丽乡村建设已全面开工实施。建设美丽乡村,道路建设先行。我市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今年1至7月,全市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0.031公里,已完工154.718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开工建设380公里,已完工290.414公里。农村饮水工程,建是基础,用是关键。我市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今年1至7月,维修养护的85处工程已全部完工,完工率达到100%,覆盖服务人口76.09万人。

  来到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高塘人家”园综合体项目吸引记者眼球。该项目是集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规划建设400余亩水产养殖区、1100亩生态种植区,配套建设停车场、餐厅、休闲娱乐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工程预计2021年10月完工。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我市大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今年1至7月,全市符合建设标准和达到带动增收要求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完成178个,主体带动的已脱贫户数完成13378户,自种自养且达标脱贫户完成15492户。同时,抓好农田建设工程,今年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18.7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0.15万亩)建设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市突出民生思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从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入手,紧盯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改造等民生薄弱环节,持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从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入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净化城市“里子”

  曲曲弯弯的背街小巷,往往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沧桑变迁。随着城市化浪潮铺天盖地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却疲态渐显。

  采访中,记者来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龙眼村小区。70岁的居民刘安成热情地招呼记者,看看小区内新安装的路灯。“我们这个小区老年人比较多,以前无夜间照明,路面又坑坑洼洼,常有老人摔伤。现在好了,大家都拍手叫好。”和刘安成一样感受到“光明”的还有小区的802名住户。对他们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更多的是生活质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百姓利益无小事。作为中心城区的田家庵区,从2015年开始了一场“脚下修路,头上点灯”的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至2020年,改造老旧小区105个、小街小巷39条,并完成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21个。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今年1至7月,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026套,基本建成763套;10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投资6000万元。

  

  ●菜市场提升,擦亮城市窗口

  南城菜市场是大通中心城区主要菜市场。以前,这里的活禽经营区域环境脏乱差,变成了周边居民的闹心事。今年以来,大通区完成了菜市场活禽经营区域的改造任务,同时加强市场环境整治、秩序管理。“每天早上,都有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市场也定期清洗,保持整洁卫生。”附近居民说。

  集贸市场是群众日常购物的重要场所。大通区持续推动南城菜市场、金丰易居菜市场、九龙岗菜市场、上窑古镇菜市场、洛涧市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活禽售卖区域改造,加强菜市场环境卫生、出店出摊占道经营及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诚信经营、便民惠民的市场环境。

  ●生态公园建设,提升城市气质

  每天清晨,家住田家庵区淮河新城小区的董女士,都会选择到淮河公园晨练。

  “以前,这里是一片低洼荒野地。为打造宜居环境,市委、市政府将这里打造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公园,受到了众多居民的青睐,这里成了大家锻炼休闲的好去处!”董女士说,一座生态公园化作“幸福密码”,因为它提升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群众的幸福感!

  每天傍晚,只要有闲暇时间,家住大通街道居仁村小区的居民卢大爷都会到附近的音乐公园街头游园散步、健身。“从家步行过来只需五六分钟,这个街头游园不仅环境好,而且锻炼设施好,感谢区委、区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卢大爷说。

  大通区属于老城区,居民休闲健身场所相对缺乏。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大通区委、区政府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音乐公园、环铁路游园、瀚城街边带状游园、田大路带状绿地4个街头游园,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常休闲健身需求。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幅温暖幸福的城乡民生画卷。

  淮南人民感知幸福,徜徉而行!(记者朱庆磊 李东华/文 记者倪军/图)

来源:淮南日报   编辑:管立
相关新闻
 
看点
文化旅游
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