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淮南 > 县区动态 > 凤台县

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南土地上第一次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2021-04-14 09:45      作者:记者 李钧 廖凌云

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位于潘集区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走进纪念园,这里庄严肃穆,生机盎然。纪念园内陈列着大量珍贵详实的历史文献及资料图片,真实反映了中共凤台县委建立的以潘集为中心,东至高皇、北到万福集、西至尚塘、南至架河约630平方公里、20万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风云。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沉重打击了当时在淮上地区猖獗的日伪军,成为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南进淮南的重要枢纽。
  
  1939年6月15日,为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解决新四军游击支队的财政经济困难,并打通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联系,新四军游击支队派第二团进军淮上地区。2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支队领导机关进抵淮上,在怀远、凤台、宿县、蒙城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军。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一部,在蚌埠以西的常家坟设伏,对淮河中由蚌埠至田家庵的4艘日军汽艇进行伏击,将其全部击毁,并击毙日军10余名,敌跳河淹死者甚多。游击支队在淮上活动了3个月,于9月回师涡阳北新兴集整训。
  
  1940年7月上旬,司令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部分主力部队和大批党政干部第二次挺进淮上,在凤台、怀远、蒙城等淮河以北、津浦路以西地区,深入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同时,在怀远县的龙亢建立了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后改为行署。豫皖苏区党委和淮上地委决定开辟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改组凤台县委。
  
  同年7月10日,豫皖苏区党委派陈元良到凤台,了解党的组织、抗日斗争和敌伪情况。陈元良到凤台后,除考察了凤台情况外,还在当地共产党员王子云等人的协助下,做了凤台红枪会的争取工作。凤台红枪会以王鹏飞、尚守祥(外号尚四猴子)为首,有近2000人的武装,是反抗军阀、保卫家乡的自发组织,主要驻在潘集一带,活动于凤(台)、蒙(城)、怀(远)三县交界处,势力较大,经常被国民党及地主、豪绅利用。为了开辟以潘集为中心的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王鹏飞的合作,推动红枪会共同抗日,陈元良带着彭雪枫司令员的亲笔信,同王鹏飞进行谈判,并取得了成功,王鹏飞当场表示欢迎共产党军队进驻潘集,这为在凤台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11日,陈元良到龙亢,向淮上地委作了汇报,地委当即将此情况电告区党委。豫皖苏区党委得到汇报后,决定陈元良任凤台县委书记,并调六八八团二营协助凤台县委开展工作。7月14日,陈元良和六八八团团长冯志湘率二营指战员顺利进驻潘集。接着区党委又陆续派来了张太冲、马莲衣、段佩玉等党政军领导和部分干部。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改组了凤台县委,书记陈元良,委员张太冲、马莲衣(兼组织部长)。11月,淮上地委又派巴方任县委委员。县委机关设在潘集,属淮上地委领导。
  
  1940年7月,县委在潘集小学召开了千余人的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凤台办事处。凤台办事处主任张太冲,秘书马莲衣。办事处机关设在潘集,属淮上办事处领导。1941年1月31日,豫皖苏区党委《关于强化边区各县政权问题的指示》发出后,凤台办事处改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太冲,秘书马莲衣,军事科科长谢奎,其他各科及人员未变动。
  
  凤台县委和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豫皖苏区党委对凤台的工作作了明确要求:1、开放政权,实行“三三制”;2、任用贤能,凡是在地方上有威信的人,只要肯为抗战出力,要尽量予以任用;3、要搞好地方流通、地方金融;4、动员参军保家卫国;5、肃清奸匪,发动群众武装自己;6、办学校;7、发展生产,整顿税收等。根据区党委的指示,凤台县委和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一面领导淮南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救国斗争,一面着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
  
  1940年7月,凤台县委在田集组建了一区。8月,在太平集组建了二区。10月,在万福集组建了三区。11月,在顾桥组建了四区。凤台县委在建立各级政权工作中,实行了“三三制”的建政原则,即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乡以下的政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在乡以下撤销了21个不称职的保长,这样既团结了一切愿意抗日的人士共同抗战,又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民主政权。
  
  至此,淮南地区建立了以潘集为中心,东至高皇,北至万福集,西至尚塘,南至架河集,约63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四军部队的大力援助下,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淮南地区革命史上的新纪元。
  
  在淮上地委、行署和凤台县委的领导下,从办事处到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有效地开展了群众组织建立、党建、统战、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发展,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巩固,其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自己的武装。1940年7月,豫皖苏区党委派六八八团二营协助凤台县委开辟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开辟根据地的重要支柱。当时潘集周围不仅驻有日军,而且驻有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同时地方反动武装十分猖獗。仅依靠六八八团二营,是很难完成开辟和扩大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一艰巨任务的,于是,凤台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建立地方武装。
  
  7月,县委在潘集成立了凤台县保安大队,并在政府内设立军事科,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上级派来了富有斗争经验的段佩玉担任大队长兼军事科长,张洪伦任副大队长。10月,林嘉祥继任副大队长。1941年1月,段佩玉调走,谢奎继任大队长。县保安大队40余人枪,后发展到五六十人枪。县保安大队建立后,县委派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到各地动员青年群众参加抗日武装,号召广大民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抗日救国。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发动,大批进步青年积极要求参军参战,各界爱国人士主动把枪交给县保安大队,使根据地武装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二区保安中队和乡队相继建立。县委加强了对各基层武装的领导,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区、乡队长和指导员。根据地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到300多人枪。1940年10月,县委还建立了不脱产的县农民自卫团。调一区区委书记王保台担任团长。各区、乡相继建立了农民自卫队。全县不脱产的农民自卫团团员发展到1万余人。在县委组建地方武装的工作中,新四军六八八团二营给予了大力支援,抽出大批干部帮助训练,使地方武装战斗力得以迅速提高。
  
  根据地武装建立后,在凤台县委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军政素质不断提高。当时,县委将几百名县、区队的优秀战士输送给主力部队。由于县委加强了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加之新四军六八八团二营的大力协助,使根据地形成了一支有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组成的较强武装力量,成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坚强柱石,为保卫根据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继开展了平家滩伏击战、巧袭老牛坟、苏涂村战斗,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图一: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图二: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记者 李钧 廖凌云)

来源:淮南网   编辑:管立
相关新闻
 
看点
文化旅游
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