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淮南 > 县区动态 > 寿县

曹少修 “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

2021-03-29 11:22      作者: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1.jpg

2.jpg

  寿县小甸镇是中国革命在安徽早期的发祥地,是许多革命先烈的故乡,一股股红流曾在这里涌动、流淌,大批热血青年从这里奔赴战场,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曹氏“一门三烈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小甸镇,了解了三烈士之一曹少修的事迹。
  
  据了解,为了缅怀曹氏“一门三烈士”的英雄事迹,小甸镇建立了“曹渊故居(‘三烈士’故居)纪念馆”,纪念馆包括曹渊及其父母、二哥曹少修、侄子曹云露的住所及其生产、生活设施等,包括9个部分,用文字、文物以及绘画、雕塑等手段,讴歌三烈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并用先烈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曹少修,又名曹正宽,1886年出生于寿县小甸集曹家岗,是著名烈士曹渊的二哥,曹云露烈士的二叔。1911年他聚集乡民参加淮上军起义,1913年联络地方武装千余人加入讨袁队伍,1924年,协助共产党员胡萍舟等人办淮上中学补习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党组织,后在白色恐怖中与党失去联系。1938年初,参加皖北抗日游击队,为领导成员。1940年任津浦路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短短数语无法展现曹少修的战斗事迹,在采访过程中,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通过故居和曹渊家门侄子曹云普的介绍,基本还原了曹少修烈士的英雄一生。
  
  1913年7月,袁世凯阴谋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号召举行“二次革命”。曹少修奉安徽都督柏文蔚之命,联络地方武装千余人,后因各路讨袁军相继失败,曹少修所部民军只得撤退解散,他也因此被军阀倪嗣通缉而流离他乡。
  
  1923年,曹少修赴沪。从其友人胡萍舟和胞弟曹渊那里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由此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1924年,曹少修回到寿县,协助六名共产党员在小甸集开办“淮上中学补习社”。由于曹少修比他们年长一二十岁,阅历丰富,在本地有一定声望,自然担负起了办学地点的选择、经费筹划、讲堂、用具以及学员住宿等任务。
  
  淮上中学补习社在小甸集开办只有三个多月,但是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文化落后,大学生罕见的农村,一下来了几名大学生,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们围观、谈论时尚洋气的知识女性时,他们趁势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号召男子尊重妇女,女同胞走出家庭,追求新文化。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拂着这片封建意识较浓,闭塞沉寂的乡间村野。
  
  据了解,补习社不教四书五经,而是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进化史、政治常识、唯物史观浅说等新学科,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阅读《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灌输革命思想,并介绍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阅读《悯农》《蚕妇》等反映社会生活的诗句,从而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使他们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淮上中学补习社在传播知识,宣传革命的同时,积极培养革命人才,很快发展了几名党员,成立中共淮上补习社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是安徽省第三个党支部,并成立青年团组织,使得当地群众有了美好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的领导核心,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外地党组织以至中共中央对寿县革命的关注度。
  
  这批学生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治认识,绝大多数人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受教育、被唤起的革命者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断前进。
  
  在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就有一处淮上中学补习社的陈列馆,陈列馆内还原了当时上课的情形,六张书桌摆放整齐,讲台上,老师正在认真授课。授课区域已经用红色的绳带围起来,四周的墙壁上还有淮上中学补习社的详细介绍。据了解,这一处陈列总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于2013年10月底完成陈列并对外开放。室内通过实物、雕塑、图片等形式,再现了在白色统治下一群热血青年追求革命真理的场景。
  
  1926年9月,曹少修的胞弟曹渊参加北伐战争,在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曹少修亲自前往祭奠,受到独立团团长叶挺的接见和慰勉,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曹少修积极参加家乡的革命活动,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瓦埠暴动失败后,曹少修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帮助寿县红军筹粮筹款、掩护伤病员和购买武器弹药。
  
  1940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在津浦路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曹少修被选为参议员。在这种险恶环境和艰苦条件下,曹少修肩负人民的委托,奔走于滁县、定远、寿县等地,积极协助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开展工作。尤其在敌伪进犯时,曹少修不顾个人安危,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更赢得普遍的赞誉。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都亲切而敬重地称他为“老参议”。
  
  1946年,曹少修已年逾六旬,组织上考虑他年高体弱,不宜留在敌后,要他随主力北上,以保证安全。而他则认为自己对家乡情况熟悉,留下来坚持斗争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组织上只好同意他的意见。
  
  同年夏天,游击队一部分转移到津浦路东和肥西一带,另一部分转移到小甸集村,不想恰好进入敌军的合击圈内,情形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曹少修反应迅速,他深知当地群众基础好,便于隐蔽,便建议将游击队员分散到各个村庄的农民家里,作为各农户的一名家庭成员,分别从事农活。第二天,敌军到来,不见游击队踪影,便很快离开,游击队员得以安然脱险。此后,曹少修在游击队里更加受到尊重。
  
  曹少修以六旬高龄随军行动,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干部战士深受鼓舞。有时,游击队首长想给他一点照顾,他总是婉言谢绝。
  
  1947年9月30日,曹少修留在淮西根据地时被当地大地主侦悉,密报国民党,他和一部分群众被捕。关押中,敌人软硬兼施,百般利诱,曾捏造一封家书叫他签字,劝其儿子投降,遭到曹少修的拒绝,游击队领导和地方党组织为了营救曹少修,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因敌人诡计多端,未能奏效。
  
  就义前,曹少修叫人拿来纸笔,写道:“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10月9日,曹少修在下塘集慷慨就义。
  
  图一:淮上中学补习社的陈列馆。
  
  图二:曹少修烈士。(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来源:淮南网   编辑:管立
相关新闻
 
看点
文化旅游
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