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黄山 > 县区动态 > 祁门县

2021-01-20 11:24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潘助林

  随着“十四五”开局的号角吹响,安徽林业大县祁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度昂扬勃发。

  过去的几年,祁门县紧紧围绕林长制改革、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病防控、林区和谐“五大重点”,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林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制度建设,林长制改革成效凸显。自2017年林长制改革工作以来,全有设有各级林长438人(其中县级林长24人、乡级林长184人、村级林长230人),县乡级林长制办公室23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22个),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林长制责任体系,124万亩生态林保护红线全面严守,110.7万亩公益林全面保护,9.24万亩天然林停伐,305.5万亩森林实行“四图两网”管理。划定一、二、三级网格1242个,明确一、二、三级网格员2043人。同时,建立一林一警、一林一员、一林一技服务平台,及时为林长履职提供服务,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不断完善制定林长会议、信息发布、工作督察、工作考核、工作问责、工作联系、投入保障、网格化管理、林长巡查、工作提示单等多项制度,特别是林长制巡查督查工作提示单制度实行常态化,重点围绕松材线虫病防控、森林防火、林地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发展林下经济等重点、难点工作,及时向各级林长发送工作提示单,既抓好制度落实,又促进各级林长履职尽责,以制度落实保障工作落实,以制度创新推动林长制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围绕“地净、山青、水绿、天蓝” 林业生态保护与发展目标,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制定林长制创建“一大四小”实施方案,即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和森林防火改革示范区、松材线虫病系统防控改革示范区、森林质量提升示范区、林下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区,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实现“民长富”,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生态与产业共赢,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祁门样板。

  实施绿色质量提升和森林增长工程,森林资源实现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围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长防林工程、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试点等项目实施,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5年来,全县完成人工造林1.9万亩,新增封山育林7.2万亩,开展森林抚育69万亩,退化林修复11.6万亩,义务植树280余万株,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通过省级核查验收。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以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开展森林创建活动。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投入、注重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力度推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5年来,全县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国家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38个,全县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生态宜居水平。

  目前全县拥有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燕山省级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全县现有林地面积305.5万亩(其中有林地273.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64%,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依法治林提升资源保护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严格。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依据《祁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认真贯彻落实《祁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控制用地规模,禁止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坚守林地红线。

  完成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推行建设项目占用林地、采伐、造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理、天然林保护等森林资源信息化动态管理;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各项制度,林地保有量实现年度目标;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认真开展春秋季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组织开展重点预防区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联合执法、松木及其剩余物大排查大整治、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等三大专项行动,全面完成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

  按照《祁门县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实施方案》落实野生动物禁食禁养工作, 处置蛇类、竹鼠等2.12万斤,发放退出补偿资金215余万元。开展野生动物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坚决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攻坚战,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林业执法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管理,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先后组织开展“绿盾行动”、“清网行动”、“春季攻势”、“冬季严打”、“绿剑行动”、“清占林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曝光力度,达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效果。

  林产工业稳步发展,特色产业潜力无限。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和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发展战略,积极与临安、安吉、淳安等地林业主管部门,涉林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国家林草局华东院对接,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扩大多方面多层次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本土企业与杭州都市圈知名品牌精准对接、合作发展,开拓企业管理者视野,提升企业知名度;发挥祁门特色优势,认真研究产业政策,把握产业转移趋势,积极对接区域合作,重点引进木竹精深加工、油茶精制、中药材种植加工、森林景观旅游开发等绿色产业项目,打造绿色产业新地。佳明公司入选“莫干山”牌板材核心战略供应商,永旭公司成为“千年舟”板材定点生产商,东升公司户外园艺制品进入欧美市场,竹迹公司户外竹基纤维复合材料走进广德高铁站廊道和黄山、齐云山等户外栈道、民宿建设。

  全县现有木竹加工企业177家(其中规上企业8家),固定资产1.99亿元,年加工产能2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细木工板、生态板、园艺用品、竹地板、家具、竹基纤维、杉木精油、生物颗粒等,2020年林产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9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3.78亿元),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林产工业产值实现稳步增长。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杉木精油产品获得2020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铜奖。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林药、林禽、林经、林牧、林菌、林游等多种经营模式。2020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78.65万亩,实现产值22.4亿元,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515家,涉及农户2.3万户。全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7家),示范合作社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安徽省“十大皖药”示范基地1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2个。  

  加强科技推广创新,科技兴林硕果累累。完善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开展“112”科技服务活动,即:每名林业技术人员每年推广1项以上林业实用新技术、服务或创办1个林业示范基地、定点帮扶2户林农。全县现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154人,其中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1人、市级林业科技特派员9人;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邀请国家林草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安徽省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黄山学院等专家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科技水平和指导能力,确保每个重点林业经营主体、重点项目都有一名科技帮扶人员。“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各类林业科技培训110次,发放资料8000多份,受益林农1.5万余人;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1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2个、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1个、十大皖药示范基地1个、多花黄精高海拔林下有机栽培示范基地1个、市级科普(实践)基地4个、县级科技示范基地20个,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坚持科技创新研究,注重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搭建科技攻关平台,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先后开展枫香多目标育种、杉木林带状渐(间)伐植竹示范、皖南山区多代杉木萌蘖林与檫木混交栽培技术、皖南山区林茶复合生态栽培技术、林内楠木培育技术、浙楠品种选育栽培、油茶品种选育、红豆树和永瓣藤种质资源保护及繁育技术、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祁术育苗与林下栽培技术、黄精良种繁育与开发等课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县获得省级科技成果5项,授权专利11项,新品种登记2项,公开发布企业标准1项,参与编制国家级企业标准1项、安徽地方标准1项。

  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建立产学研基地,聚集优质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先后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个,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个,杉竹混交、杉檫混交、楠木栽培、林茶复合经营等省级科研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效益,增加林农收入。峰源公司、仙寓山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稀缺难繁中药材苗木组培工厂和驯化基地,每年培育白芨、黄精、祁术等优质中药材苗木4500万株,并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8500余亩,为中药材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竹迹公司与中国林科院合作研发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推动全县毛竹培育和加工产业发展;巨龙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杉木精油提取及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生产示范线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建成年产2万吨生物质颗粒炭及150吨杉木精油全自动生产线,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林业废弃物,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实现了“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引领和带动“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科学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合理发展、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基本目标,通过森林培育、生态修复、林下经济等科学经营措施,拓展森林多重功能,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努力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生态林场、科技林场、智慧林场和文化林场”。

  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流转,全县集体林地面积287.96万亩,完成确权发证面积267.49万亩。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实现生态公益林应保全保、商品林愿保尽保。“十三五”期间,林权流转4.68万亩,林权抵押面积18.04万亩、林权抵押贷款3.04亿元;每年森林保险面积162余万亩,支付保费70余万元,受灾理赔90余万元,增强了森林经营主体抵御风险能力,减少了林业投融资风险,促进林业持续经营稳定发展。

  生态扶贫成效显著,筑牢林业脱贫攻坚基础。聚焦扶贫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选聘条件和程序、上岗履责、补助资金发放三个关键,切实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全县选聘生态护林员280名,人均年劳务补助8000元。持续推进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工程,及时核实调整公益林和退耕还林面积,及时兑现补助政策,五年来,全县享受工程补助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800多户,发放资金693.1万元,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生态扶贫各项政策落在实处,实现森林管护与脱贫攻坚双赢。

  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自己发展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中药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助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扶贫政策的引领作用,鼓励林业经营主体建立各类林业基地40多个,通过林地流转和劳务, 惠及贫困村和户贫困户。2018年牵头组织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村”的形式,投入扶贫资金932万元联合建立白及基地368亩,目前已经分红146.4万元,受益贫困村31个、贫困户1482户。峰源公司开展“白及种植4个1精准扶贫活动”(即1个贫困村、发展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赠送1万株种苗、种植1亩白及),带动31户贫困户种植白及。实施产业扶贫有力地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劳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经济,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筑牢了林业基础。

编辑: 程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