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今年以来,歙县持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立足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以“林长制”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林长履职效能,高质量推进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助力林农增收致富。
林下经济有序推进,林地产出效益增强。县政府出台《歙县鼓励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及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奖补办法(试行)》支持林业经营主体开展林地规模性经营,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新建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规模连片50亩以上的林业经营主体,经验收合格后,按800元/亩标准予以补助(按3:3:4比例,分3年补助)。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贫困林场衔接资金等项目,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创建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基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合作社,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支撑、技术服务,鼓励林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以林禽、林茶、林菌、林药、林果、林蔬、林间采集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截至6月底,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467100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6.84亿元。
发展林特产业,加快绿色富民。根据《安徽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全县油茶新造林2000亩和油茶低改3500亩,完成油茶年度计划建设任务。省级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园抚育、施肥持续推进,完成480立方米冷库建设,完成排水灌溉及道路等设施建设。
围绕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积极开发森林古道和乡村古树之旅、森林康养基地、农事风俗体验游等,有效助力生态旅游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山核桃“一块钱大托管”模式和路径,推动林业经营主体与林农共建共富,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打好“中国特色竹乡”品牌,提高笋竹产品附加值。截至6月底,全县林特产业综合产值达15.9亿元。
加强森林生态修复,增强生态功能。紧紧围绕绿美江淮行动,持续推进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抓好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黄山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等生态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已完成人工造林2610亩、封山育林28000亩、退化林修复11500亩、森林抚育60500亩;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林权流转合同面积5831.3亩,支付流转资金1168.32万元。
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绿色瑰宝。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沧桑,被称为“绿色文物”,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珍贵的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地方活的编年史。今年对上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1万元,完成金川乡红豆杉古树群一级古树保护修复7株(南方红豆5株、榧树2株)。争取省市财政资金,在许村镇、富堨镇、雄村镇3个乡镇组织实施古树名木保护修复7株,其中一级保护古树2株(名木红豆树1株,香樟1株),二级保护古树5株(香樟1株、玉兰树1株、红豆树3株)。同时落实“树长制”,讲好“古树故事”,提醒大家爱护身边的古树名木。并对古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让更多的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成为乡村旅游新地标和独特风景,留住浓浓乡愁,
推进科技强林行动,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新增选派4名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现已选派12名林业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9个,乡镇林长责任区3个。科技特派员发挥技术优势,开展经济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土壤改良等指导服务,上半年共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279次,服务涉林主体265户,开展技术培训45次,培训林农1243余人次,发放科普宣传材料1000余份,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方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