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2-03-25 05:48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20220324000242a.jpgB001.jpg

  近日,枞阳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在帮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近年来,枞阳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大力培养、扶持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前、培智、启聪、职业教育,并实现校内校外融合、送教上门等办学内容、模式。 记者 杨竹 通讯员 汪华君 摄  

  小宸是合肥市十里庙小学三年级学生,不久前在全省青少年轮滑锦标赛中获得一枚集体项目金牌。 “太不容易了,没有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就不会有这块金牌。 ”小宸妈妈含着热泪来到学校向老师致谢。

  小宸是一名特殊儿童,从小身体协调性很差,入学经过测评后被安排进普通班随班就读。 2021年十里庙小学成功申请到合肥市特奥运动训练基地,开始定期为特殊运动员聘请专业教练,指导轮滑球等特奥项目训练,小宸被选拔进去。 “刚开始学轮滑时,他不仅自己不听教练指令,还会干扰到队友。幸亏教练不断发掘他的优点,不断给他鼓劲,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小宸妈妈说。

  在特殊教育工作的持久点滴滋润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和家长们摆脱了枯萎焦灼的日子,慢慢找回信心,艰难而坚定地靠近、接上正常生活轨道。

  随班就读,一切教育从生活出发

  据十里庙小学校长宋方达介绍,该校是合肥市蜀山区第一所承办特殊教育的普通公办校,开设有两个针对特殊儿童的辅读班,接纳了20名特殊儿童就读。“其中一个孩子情况严重一点的班,由家长陪同一起上课。 ”宋方达说。此外,还有15名轻度残障的孩子编进普通班级随班就读。

  这些特殊儿童存在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多动症、肢体残疾等不同类型问题。在普通小学甚至普通班级里,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教育?记者在十里庙小学看到,该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辅读班儿童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美工、律动与唱游、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还组织教师学习培智教育课标。教师将部编人教版教材和学生个别化教育相结合,来突出教学主题。 “除了课堂教育,我们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贯穿校内生活的时时处处,一切教育都从生活出发,比如排队出操、放学走路队、午餐排队打饭……真正做到生活即课堂,课堂为了孩子能更好地生活。 ”宋方达说。

  随班就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消除了对特殊儿童贴标签的做法,还有利于培养所有学生平等的意识。校园内情境式互动,让所有孩子都意识到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也便于让教师发现特殊儿童的发展优势,消除对特殊儿童的片面认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小儿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医生吴德呼吁,千万不要把可以接收特殊儿童的普通学校,变成只接收特殊儿童的特殊学校,特殊儿童应该与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就近辖区接受教育,保障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辅读长期有效开展,非常有必要!“小健刚进班的时候,表情常常很茫然,不能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听不进老师同学的话。在参加学校珠心算社团后,被老师发现了计算特长,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后,小健不仅在珠心算上成为班上的佼佼者,更找到了自信,在班上表现得越来越放松。现在,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说话和笑声明显多了。 ”一年级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十里庙小学是全国珠心算实验校,该校从2020年起尝试将珠心算与培智教育相结合。小小的算盘,成了这些特殊儿童学习“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人际常规”“社会互动”的媒介,为他们打开了回归普通生活的一扇“门”。

  康教结合,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在采访中,记者还看到校内建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教室,这是该校根据 “康教结合”的原则,为了保障残疾儿童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而建立的。

  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消减痛苦,得到功能补偿,获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融合社会创造条件。据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基教科科长任昌宏介绍,该区在2019年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指导下,全区特殊教育得到统筹发展,更多普通学校加入到特殊教育中来。

  去年年底,十里庙小学联合省立儿童医院组成专家团队,来到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进行特教方面的研讨。根据学校及家长的反馈,康倩倩医生从医学康复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诊断过程中的一些专业名词,向老师和家长做了详细解释,并对康复评估、康复支持的意义做了案例分享。

  为了让康复训练更有保障,十里庙小学还申请了2019年合肥市特殊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目前该校的康复课程采用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家庭康复是整个康复训练中最基础的一环,为了让家长更专业,该校还成立了“家长学习课堂”,培养家长正确做到“康教结合”“家校结合”,让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宋方达表示,实施“康教结合”,意味着从康复专业人员到基本设备设施的配置都要满足更高要求,学校将采取机构集中评估、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救助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系统康复,定期进行评估总结,提高康复和教学效果。

  社区参与,搭建融入社会之桥

  让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还离不开孩子居住地的大环境支持。

  位于金寨县的星星小镇,是我国第一个由家长发起建立,并逐步落地的自闭症及心智障碍者友好社区。 “在规划设计之初就采取了社区家庭的模式,即小镇居民以六个人及辅助老师组建一个家庭,二十几个家庭组成小镇,这有助于小镇居民和伙伴、辅助老师形成稳固的人际关系,形成他们未来生活核心支持力量,这是社区内的融合。”该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余华女士介绍说。

  星星小镇就坐落在一个大型居民区的对面,而不是远离人群。小镇精心设计了商业区,内有超市、快递点、烘焙店等商业机构,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成年后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和周边居民形成互动融合关系。每周,小镇的孩子们被组织外出购物、散步、旅游、理发、看电影、运动等,带他们慢慢地走向外面的常规世界,也争取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包容他们。

  “开始进入超市时,由于一些孩子听觉敏感,对超市的背景音乐不适应,会出现尖叫等不恰当行为,我们帮他们慢慢脱敏、最终适应。在购物过程中,发现有孩子在拿取商品和付款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我们就适时制止,耐心教授正确处理方式。长此以往,孩子们外出购物完成得越来越顺利。 ”余华说。现在,周围的人们对这些特殊的孩子越来越了解,也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和支持。经过训练和辅助的孩子进入普通公共场所基本没有障碍,甚至出乎很多人预料,表现得非常棒。

  余华表示,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首先是要帮助他们和周边环境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其次,志愿服务加入一定要持续稳定,只有这样,社会融合才有保证,才能做到实处。(记者 陈婉婉 朱琳琳)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